踏浪三峡的“文化纤夫”——记秭归县屈原艺术团团长谭斌

图①为谭斌对原创民俗情景歌舞剧《大端午》进行现场指导;图②为谭斌在郭家坝镇牛岭非遗传承保护基地与传承人交流;图③为《青滩姐儿泄滩妹》演出剧照。通讯员 梅俊明 摄

6月3日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巨幅太阳神石刻的天幕下,一群远古先民载歌载舞祭拜着心中的图腾……秭归县屈原艺术团打造的大型民俗情景剧《大端午》精彩亮相。

掌声响起来,一浪高一浪!

掌声是观众的最高褒奖!掌声是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此时此刻,置身座无虚席的剧院,被誉为“文化纤夫”的谭斌,眼眶湿润了,仿佛又回到了16年燃烧着青春走过的“文化苦旅”。

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潮中,共产党员谭斌根植三峡沃土,满怀文化自信,拖拽着身上的纤绳,步履坚实地踏浪峡江,让屈原文化之船扬起风帆,走出三峡、走向世界!

纤绳上肩,革故鼎新,谭斌以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开启县级剧团改革新时代

2002年“十一”长假后第一天,时年32岁的谭斌临危受命,被推上屈原艺术团团长的“舵位”,成为这条行将倾覆之船的“领江”。

屈原艺术团的情况,谭斌再熟悉不过:自1992年秭归县文化馆成立文化演出队,酷爱文艺的他就是演出队的一名吉他手。

1996年馆团分家,谭斌见证了屈原艺术团的成立;1998年秭归县城因三峡工程东迁,没有一分钱移民补偿款的艺术团,迁建中欠下180多万元的债务;只有20多人的艺术团队在宜昌市专业剧团调演中排名末位,士气低迷、人心思走……

“能带千军万马,不带吹吹打打。”作为团里的“老人”,出任团长的谭斌倍感从未有过的压力:没有音响、灯光设备,没有节目、没有服装,也没有创作人员,一个县级艺术团要发展、要崛起,路在何方?

双手攥空拳,债主逼上门。就在谭斌全力筹备秭归县春节联欢晚会的当口,债主们天天堵在艺术团办公兼住宿的楼下巷子里。有一个债主将76岁的父亲安置在谭斌办公室,一连住了五天才经劝说回家……

母亲的钱挪用了、姐姐的钱挪用了,保证了春晚如期举行,也让职工第一次领到了300元的年终奖……嫩竹扁担挑千斤重担,短短3个月,谭斌的体重减少了10多公斤。

春节期间,谭斌把自己关在家里,整天钻研《文化产业调查与研究》《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等书籍,学习模式、借鉴经验,思考琢磨员工工资从哪发?巨额债务如何偿还?艺术作品怎样打造?院团活力从何挖掘?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浮现:改革!

在全团改革动员会上,谭斌慷慨陈词:大山压着的孙猴子,没有师傅来救,只能靠自己。改革很难,但不改革更难!打破铁饭碗,是一条适合屈原艺术团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于是,一项以人事代理制、全员聘用制、岗位工资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屈原艺术团拉开大幕。

历时55天,通过公开竞争、双向选择、合同聘用,打破了过去论资排辈和职称等限制。每年邀请国家、省、市专家担任评委,对舞蹈类、声乐类、话剧戏剧类演员的基本功、技术技巧、个人作品等实施综合业务考评,根据考评级别确定工资待遇。

如此,屈原艺术团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机制,一套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出台。能者上,庸者下,演职人员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屈原艺术团的率先改革之举,得到了湖北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并被作为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

改革释放红利。屈原艺术团从此走上了稳健、快速发展之路。

2017年9月,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来秭归调研,称赞屈原艺术团是基层专业剧团改革的典范,要求好好总结成功经验。

改革让屈原艺术团重获新生。如今的屈原艺术团,演职人员由20多人发展到80多人,创作出了一大批体现地域性、时代性的文艺节目,其综合实力、艺术水平跻身湖北县级剧团第一方阵。

激流闯滩,拥抱市场,谭斌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梦想,带领小剧团弄潮文艺大市场

改革的春风,让沉睡许久的艺术团团员们个个摩拳擦掌,期待大显身手,但文艺演出市场萧条,其他地方团纷纷转向婚嫁等民间庆典演艺市场艰难度日。

“我谭斌宁可卖血,也绝不做有失文化人尊严的事!”谭斌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屈原艺术团必须进入市场,闯出新天地,但艺术团决不能为钱去给低端演出市场“站台”。

融入市场的路上,机遇钟情追梦人!

2005年7月,恰逢三峡工程蓄水后九畹溪下游平湖风光形成。九畹溪旅游公司与西安电影制片厂联手打造为游客讲述屈原生平故事的水上历史舞台剧《礼魂》,屈原艺术团受邀出演。

历来以歌舞为主的艺术团能否挑起这个重担?短短两个月时间能否排练成功?每天来回奔波演员是否受得了?谭斌来不及细想,“既能弘扬屈原精神,又能让演员们有活干”的直觉让他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从7月15日北京导演组进驻排练,到9月11日艺术团演员独立完成演出,艺术团全体演员连续奋战56天,白加黑、五加二的排练……众志成城,长江流域第一台水上历史舞台剧《礼魂》在九畹溪景区成功上演,九畹溪由此成为三峡区域最火的旅游精品线之一。

从2005年9月首演以来的10年间,《礼魂》演出共计6610场,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屈原艺术团借此创收800多万元,一举让屈原艺术团强筋壮骨,旧貌换新颜,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经典范例。

拥抱市场的第一战成功打响,谭斌心中的这团燃烧了许久的火,此时仿佛奔涌的熔岩找到了爆发的山口。创作富有地域特色的节目,打造高端庆典演出内容,与旅游景点深入合作……谭斌带领屈原艺术团奋力开拓演出市场,足迹遍布荆楚大地,成为大宜昌地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县级剧团。

送戏下乡是屈原艺术团的一项重要职责。谭斌在拥抱市场的同时,组建“走进新农村”文艺分队、“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党员先锋队、“六送六进家”演出分队,每年坚持送戏下乡150场次以上,农村观众达17万人次。

时任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马尚朝,自2001年起便担任谭斌的顶头上司,在回忆那段艰苦岁月时,他用秭归方言形容谭斌的干劲:“始终像牛一样,劲逮逮的。”

舞蹈演员连鹏程清楚记得,演员每天早上5点起床,坐车到景区演出,中午返回,下午练基本功。身为团长的谭斌既是服务员、联络员,又是司机、搬运工,“他是全团最忙的人。”

是啊,谭斌用他单薄的肩膀拉着屈原艺术团这根纤绳,激流闯滩,穿行在市场的浪潮里,用作品迎接市场检验,也用他独特的经营理念赢得市场青睐。

如今,屈原艺术团早已摆脱债务困扰,职工年均收入达9万,三分之二的职工开起了小轿车。演员熊莉说,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很温暖很幸福。

精品兴团,精品扬帆,谭斌以一名屈乡儿女的家国情怀,让屈乡文化名扬四海传天下

“传承屈原精神,传播屈原文化”,是屈原艺术团的立团宗旨。谭斌说:峡江风情、屈子遗风、端午习俗、民间文化,是秭归拥有的文化珍宝。开掘这些珍贵宝藏,化作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个屈乡儿女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这是一份留存在档案袋里的承诺书,由谭斌亲笔书写于2013年3月5日:“我以私人现有的艺术团住宿楼房产(112平方米)及母亲的房产(86平方米)抵押给贵公司,此项目若血本无归,我毫无怨言!请贵公司通力合作,保障此剧目顺利打造……”

原来,屈原艺术团决定打造具有浓郁峡江风情特色的大型歌舞剧《青滩姐儿泄滩妹》,但350万元投资犹如一座山挡住了路。

开弓没有回头箭。多少个深夜,谭斌还奔波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路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峡金城集团有意合作。但在洽谈中,对方直言顾虑:巨额投资打水漂怎么办?于是,谭斌押上了自己和母亲的房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屈原艺术团拉开与三峡金城集团联袂合作、打造文艺精品的大幕。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谭斌为了一个几十元的花绷架,当着全团演员的面与一个蔑工讨价还价。为了道具大礼盒上的两个“囍”字,谭斌和几位副团长走遍了县城所有的婚庆用品店。为了10余把夜光木瓢,谭斌带领道具组前往大山里木工家中,和木工边看图纸边仔细推敲……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滩姐儿泄滩妹》一炮走红,连续公演100场次,观众游客达8万人次,成为屈原艺术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剧目之一。

那是宜昌市第四届专业文艺汇演比赛前夕。谭斌三顾茅庐请来5位省、市知名艺术家,精心打造参评节目。为了节约,他只能请专家们住在自己和职工家里,大家拿锅支灶,自己买菜做饭,为专家们办了5个月的临时食堂。

谭斌与专家们一起,紧扣屈乡文化这一主题,在简陋的环境中创作出了最优美的舞蹈、最动听的歌曲和最迷人的鼓点,最终以一台《屈乡画情》在汇演中夺魁,一洗排名末位的前耻。

邀请名家大师来团指导,成为屈原艺术团的传统。名家大师不仅现场排练指导,更给所有演职人员带来了作品创作、艺术表现形式等全新的理念感悟,“这比大学学习来的更实在、更深刻!”编剧梅俊明兴奋地说。

6月3日,《大端午》北京演出当天,谭斌激动地在朋友圈写下了一段话:“十六年前,我给团员们说,我要努力带领你们把秭归文化演到首都北京,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是的,十六载团长生涯,谭斌率领的屈原艺术团佳作频出——连续四届全市专业文艺汇演名列第一;三次荣获中国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编创专业舞台艺术作品740多件,打造原创歌舞专题晚会68台,其中40件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级专业艺术奖项。

2016年7月,受文化部委派,秭归县23名演职人员组成湖北文化代表团出访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蒙特利尔国际龙舟节开幕式及中加文化交流年“龙舟飞歌”专场文艺演出。县级剧团成建制出访,执行政府间文化交流项目演出,不仅在宜昌,在湖北也属首例。

奉献为本,信念做柱,谭斌以一位人民公仆的责任担当,打磨着自己的无悔人生

如今,屈原艺术团坐落在凤凰山麓,靠山临江,风景如画。凭窗远眺,三峡大坝历历在目。楼下是500座位的正规剧场,41根电动吊杆,能够满足国家级院团演出需要。楼上是大大小小的排练厅、练功房、录音棚、琴房、歌厅、办公室,总面积3000多平米……

“今非昔比,鸟枪换炮,艺术团从负债累累到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谭斌为此付出太多太多……”艺术团副团长周江陵兴奋地说。

“山里那个汉子敞开怀,敲起琴鼓劲逮逮!”琴声、鼓声、歌声,向世界传递着来自屈原故里的天籁之音!当《敲起琴鼓劲逮逮》亮相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音乐类决赛现场时,副团长付忠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故事——

那是2014年12月,冬季的武汉,寒风凛冽,赶到武汉的谭斌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之前制作琴鼓的专家。无奈之下,谭斌只好和导演唐静平在凛冽的寒风里边问边找,一直步行8公里,才在偏远郊区找到了正在制鼓工厂车间里忙碌的制鼓专家。“他们是在用脚步丈量执着追求艺术前行的路啊!”副团长付忠感叹。

道具组组长郑清华说到谭斌,感激的话语一串串:自己因贷款买房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2008年8月父亲去世后正一筹莫展时,谭斌借给他8000元:“先让老人家入土为安,钱你啥时有啥时还。”更让郑清华难忘的,是谭斌四处为他牵线搭桥,让他这个大龄青年37岁时结婚成家,“如今孩子已经4岁了!”

舞蹈演员连鹏程,在排练《青滩姐儿泄滩妹》时,他的脚在做完一个技巧动作后,开始生疼肿胀。医院检查为骨折,建议打石膏。但他拒绝了,因为这意味着不能参加排练了。

谭斌知道后劝慰他:“伤筋动骨不是好玩的,我要为你后半生负责。别着急,赶快去打石膏休息养伤。”连鹏程的脚最终去打了石膏,但他依然每天来到排练厅,协助幕后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

关心他人胜过亲人,谭斌却愧对家人,愧对自己!

谭斌的妻子李华玲是一位不错的妇产科医生,但她先天性对56种物质过敏,闻不得油烟,沾不得花粉。谭斌经常不能准时回家做饭炒菜,李华玲只得十天半月地蒸菜、煮菜吃。

今年4月,谭斌的岳母在家摔倒造成右臂骨折,团里正紧张准备《大端午》进京演出,他只好把照顾岳母的担子交给了妻子。

2010年,谭斌的父亲不幸去世,一心忙于工作的他,此时猛然发现他竟然从未给父亲拍过一张照片,成为终生的遗憾。

2011年夏天,屈原艺术团送戏到杨林桥镇的天鹅池村,演出开始后,平时头疼没在意的谭斌突然剧烈疼痛起来,大汗淋漓,实在坚持不住的他只得撅着屁股把头抵到地上……

回到县城,经医院检查,谭斌患的是额窦炎。手术后,“专业文艺汇演正紧张准备,我应该在排练厅里。”谭斌谢绝医生住院安排,只在医院打了半天消炎针,就又回到了办公室。

担任团长16年,谭斌曾有两次调入宜昌市直单位的机会,但谭斌都放弃了。有好朋友说他傻:“你去后的平台不一样,至少可以升至副处,这样的机会别人求之不得呢!”

“呵呵,在哪工作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谭斌笑答。

2008年至2017年,已任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的谭斌,同时兼任秭归县屈原艺术团团长、文化馆馆长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在任期间,秭归县文化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他组建成立的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走遍秭归山山水水,大力开展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拥有的项目和传承人级别及数量均位居宜昌市第一;他组织申报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首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时光中不忘初心使命,在平凡中打磨无悔人生。“人类最伟大的武器就是他熊熊燃烧着的灵魂。”谭斌,就是一个这样燃烧灵魂的人!(三峡日报 记者 蔡钧庭 梅云雄 周燕琼 通讯员 郑家裕 周华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