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丽水的绿色崛起之路

青山几重水几重,斜阳流云洗碧空。走进丽水,满目绿色清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这里,山是“江浙之巅”,海拔千米以上的超过3500座;水是“六江之源”,瓯江、钱塘江、飞云江、椒江、闽江、赛江四向奔流。

对这片占浙江陆域面积六分之一的绿水青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尤为关切。主政浙江期间,他八到丽水,称赞这里“秀山丽水,天生丽质”,并留下谆谆嘱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把理念化作实践——多年来丽水践行“两山”重要思想,争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模范生,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3年领跑浙江,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8年位居浙江第一,九县(市、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超万元。十余年间,“生态”已然成为丽水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最响亮的品牌。

采访组来到这个江浙之巅、江河之源,探秘丽水绿色崛起之路。

重绘底色,与自然和谐相守

丽水西南,九龙国家湿地公园。

顺着鹅卵石铺设的游步道前行,目光所及之处,古木参天,野石成趣,山花灼灼,碧草萋萋。波粼粼的瓯江,白鹭翻飞,鱼翔浅底,好一幅山水相融的绝美画卷。

这里是浙江省惟一一处连片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也是“八百里瓯江”精华所在。2015年,湿地通过验收,成为丽水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为当地人回归自然、休闲山水的最佳去处。

这一方诗画美景,在八年前,却是另一番光景。

“九龙湿地蕴藏着丰富的砂石材料,过去乱采滥挖砂石料、违章偷挖砂石的现象普遍存在。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所综合科副科长范良榜告诉记者,人为的破坏导致湿地千疮百孔,功能不断退化,绿洲变成臭水沟,动物纷纷迁离。

不仅如此,污染企业的偷排乱放,让丽水的母亲河瓯江,四分之一的江段水质恶化到劣五类。

自然的警告,人民的怨言,为丽水的发展敲响警钟:牺牲环境换来的GDP要不得!

“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丽水痛定思痛,决定从源头治起,寻回丢失的绿水青山。

坚持水岸同治,丽水在2年的时间里,关停了湿地附近养殖场17家,搬迁拆除规模养殖场14个、生产厂房7个,从根本上消除了湿地污染源。

同时,关停非法采砂场100家,平整河道面积280多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千岛江”现象,并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瓯江干流莲都段全面禁止河道采砂。

踩下粗放式发展的“刹车”,加足绿色发展的“油门”,丽水开始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经过多年努力,一个集湿地文化展示区、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旅游休闲区、科普教育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湿地修复区等六个功能区块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

在公园建设中,为了最大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者花了很多心思。放眼公园,除了基本的生态游步道和指示牌,几乎没有惹眼的人工建筑。就连河流护岸,也基本上采用芦苇、睡莲这样的水生植物和天然卵石结合,人工雕琢的痕迹非常少。

指着一处月牙形水潭,范良榜告诉记者,这是过去采砂厂留下的沙坑,公园在修复中“以型塑型”,在复绿同时,将坑洞打造成一处水潭景观,和周围景致融为一体。

这种顺其“自然”的修复方式也体现在河道治理中。“不强制改变河道形状,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保持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对环境最好的修复。” 范良榜说,根据保护的原则,用材基本是鹅卵石、砂石等,很少用钢筋、水泥。

多植绿,少建设,多留白,少勾勒——如今的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已然恢复“万籁霜天竟自由”的生机。几年来,陆续有400多种脊椎动物、450多种植物,近300种昆虫安家落户。公园成为夏观萤火虫的最佳圣地,就连有着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也连续四年来这里越冬,成为好生态的“代言人”。

守护原色,用历史传承乡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下南山村,顺着石阶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就到了欢庭·下南山民宿。

路边自然生长的花木、脚下石板铺成的小路、山间土墙青瓦的建筑、房内古色古香的木梁……这样的“原始”气息,潜藏在民宿的角角落落。

两年前,这些“原始”,曾让下南山村头痛不已。

梁架倾斜、墙体开裂、濒临倒塌,村民们陆续搬离,传统村落面临无人看管的窘境。废掉,历史传承、美好记忆,南山人于心不忍;修缮,资金有限,维护困难,难逃败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下南山村决定引入资本,通过市场的方式对村庄进行开发性保护。

“对传统村落,要有敬畏之心”。

这种敬畏,让联众集团与下南山村达成协议,计划投资7000万元,开发下南山村民宿综合体项目。

保护传统村道,所有建筑材料用肩扛、人抬、骡驮等原始方式运送;成立保护小组,每个村安排1名省级专家,指导修复工作;邀请本地工匠,参与具体修复工作。

已经修复完成的接待中心,外墙还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模样,房内也保留了原来的结构。“老部件与新装修不冲突,只要不影响房屋结构和安全,都要保留下来。”联众集团休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程长婴说,用最原始工艺“修旧如旧”,留住古人的智慧,触碰最深处的记忆。

精心修复,蛰伏一年,下南山传统村落“复活”了。去年10月开业以来,特色民宿的招牌口口相传,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有了客源就不愁收入。创新经营模式,联众集团开启了“古村+众创”的互联网分享模式。

“发展民宿投资较大,仅靠经营,短期难以收回成本。”程长婴说,出售房子的经营权给合伙人,他们可以依靠成熟的旅游市场发展业务,也可以当“甩手掌柜”,委托集团帮忙经营。

一期民宿,联众集团找到8个合伙人,不仅为民宿融入了餐饮、咖啡等多种业态,还顺利收回上千万的投资成本。

对当地村民来说,除了三层租金归村集体所有,剩下七层全部收入囊中,如果愿意,还可以到民宿做点小工、给餐厅供应食材、买点时令水果……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坚持本色,让产业焕发新生

6月9日的百兴食品生态产业园,成了孩子的乐园。

在“菇菇车间”,孩子们体验了杏鲍菇采摘乐趣;在“菇菇博物馆”,一同了解菌菇生长过程,识别有毒蘑菇;在“菇菇厨房”,自己动手制作蘑菇小饼干;在“菇爷吴三之蘑锅”,品味“全菇宴”……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加工厂,一年后,这里“长”出了一片“蘑幻菇林”,成为孩子研学、乡村旅游的大热门。总经理吴其进说,这与百兴深入骨髓的生态、循环理念密不可分。

建厂之初,百兴就定下目标:打造食用菌循环产业链,让每一份原料物尽其用,实现“一二三产大融合”。

农业生产是第一产业。百兴摒弃粗放的发展模式,成立食用菌研究中心,掌握了“液体菌种”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菇渣的循环利用也取得突破进展。2013年,百兴以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平菇、双孢蘑菇,打造出“无废料食用菌种植工厂”。

利用液体菌种,百兴在厂房里生产出了杏鲍菇,实现种植、生产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致力于食用菌深加工的百兴,还开发了九菇鲜酿、原液酵素等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

超前的思路、前沿的技术、差异化的产品,带领百兴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目前,百兴年产值接近1亿元,在菌菇行业内领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还走出国门,畅销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

如何继续扩大品牌效应?百兴锁定农旅结合,深入探索。

“要想延长旅游产品的周期,一定要有深入人心的文创产品。”吴其进说。

2016年,百兴赴台湾学习农旅融合的开发经验,并邀请台湾团队,设计“菇菇”“菇爷”卡通形象,打造菇文化主题公园。

去年10月,“魔幻菇林”接待了第一个亲子团。很快,这个别具特色的工厂就成为丽水的旅游明星,平均每周都会有4、5批游客慕名而来。

把人气转化为经济效益,浙江省第三家五星级游客接待中心落户百兴。在这里,工业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还没出厂,就卖出了高价。

“吃生态饭,打生态牌,干生态活”,紧握农旅融合这把“金钥匙”,终让百兴成为赢家和领跑者。

记者手记

从绿水青山获得振兴动力

从碧波荡漾的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到古木森森的下南山,再到妙趣横生的百兴“蘑幻菇林”,目光所及的丽水乡村,就是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而丽水人说,这样的盛景,他们用了十多年光阴。

“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是丽水的自然秉赋。过去的丽水,人口密集,缺少耕地,只能靠砍树卖山头过活,结果是越卖越穷。丽水的出路在哪里?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句点拨,让丽水走上了绿色崛起的康庄大道。

十余年间,从护好生态到用好生态,丽水山乡诞生了一个个奇迹:农民种五六亩红提,两年就能盖一幢新房;高山蔬菜上网销售,引得全国各地竞相抢购……丽水唤醒沉睡资本,实现绿色发展,不断拓宽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昔日的“后进生”如今成了绿色发展的“模范生”。

丽水的经验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只要我们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久久为功,宜昌的山水资源优势就一定能把转化为乡村振兴、城乡协同的绿色发展优势。(三峡日报记者 王莹 杨婧 严晓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