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杭州梦想小镇的“造梦空间”

杭州人均创业密度已超过北京,位列全国第一,杭州初创企业的活跃,展现出“知识和信息门户”城市独特的魅力。图为入驻杭州梦想小镇湾西孵化器的创业团队正在完善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方案。 记者 严晓冬 摄

两年前,当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共同期待“中国方案”时,G20峰会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 正是那一年,世界如此聚焦杭州,如此聚焦那浓浓的江南风情。

这是怎样的一座城市?为何成为G20首次来中国的首选地?

其实,早在峰会举办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而创新,被列为峰会“四大主题”之首,正是世界瞩目的“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

细读杭州,到处弥漫着创新的味道。这里孕育了阿里巴巴等享誉世界的知名公司,这里打造了引领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这里集聚了国内外心怀梦想的创客,这里落地了众多的改革试点,这里串起了驱动发展的创新走廊……

昨日,报道组走进杭州,近距离触碰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

孕育,让创业种子萌发

傍晚,杭州良睦路1399号梦想小镇的各栋写字楼里,灯火通明。21岁的黄升正在与客户沟通下周直播服务的细节。

今年3月,进入梦想小镇第三年的黄升,带着2名员工,进入湾西加速器,创办了杭州契客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18岁的黄升在梦想小镇做快递员。他说,梦想小镇里有一面“梦想之墙”,创业者们用手印拼成了一个“dream”。每天送完快递,他都会停在那里,驻足良久。

3年,黄升见证了一批又一批企业孵化成功:主打大学生兼职的平台青团社、提供三维数字技术服务的非白三维科技……

梦想小镇,让快递员也可以放飞梦想!

辞去快递工作,黄升找了两家公司,一边学习技术,一边调研市场,终于把目光锁定在了网络直播。

“我们和其他网络直播不一样。”说起产品定位、团队建设、发展前景,黄升滔滔不绝,信心满满。

也正是这种上进、坚韧、激情,打动了湾西加速器的创业指导王冠。他认为,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得到帮助。

王冠也是创业出身。2005年,他来到杭州,和3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在线教育平台。当问及为何要选择杭州时,他说,杭州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刻的互联网基因、活跃的民间资本、有为的政府服务。

而这,正是吸引年轻人创业创新的基本要素。

没几年,开放包容,网罗天下英才的杭州,就慢慢成为创业者的梦想起航地。

2011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挂牌,并相继建成海创园、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健康谷等创新载体,形成了信息经济、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科技金融四大产业集群。

这其中,肩负着“打造世界级互联网创业高地”使命的梦想小镇,聚集了48个孵化平台。

据统计,目前杭州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为32家和55家,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为62家、101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为113家、10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5年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孵化,让创造激情迸发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暖心的标语在“梦想小镇”随处可见。

三年前,刚刚成立“非白三维”的茹方军,带着只有两个人的团队,在杭州下沙一间小房子里办公。听到 “梦想小镇”开园,一下来了兴致。

打动他的,是小镇“最高5年,每年减免120平米租金”的优厚福利。折算成人民币,每年大约可为企业节省8万元!这对于创业初期的他们来说,简直太有吸引力了。

比如,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非白三维”,每年因申请项目专利就要花费不少,还费时费力。小镇就向他这样的创业者推出了“创新券”,额度每年2万元,类似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各类服务,比如专利、法务、财务、工商税务等。

短短3年,梦想小镇累积聚集像茹方军这样的创业者1000余名,创业项目1100个,孵化平台53个。

建园之初,梦想小镇共有7个孵化平台,王冠所在的湾西加速器是其中之一。

英雄不问出处。不少孵化器重金投入的大都是师出无名的初创企业。在湾西成功孵化的“青团社”,创立之初半年没有收入。王冠的团队在和他们多次交流后,决定注资1000万元扶持。

“宁可错投,不能错过。”命运共同体的绑定,让彼此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对创业者而言,身有靠山心不慌。对孵化平台而言,他们更专业,也更懂创业者的需求和痛点,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今,青团社已成长为华东乃至全国最大的大学生兼职平台,市值3个亿。

相互激励,共享共赢。每年,上百个企业成功破壳,展开了飞向蓝天的翅膀。

跳出小镇看杭州,在创新创业的大潮里,来自政府的支持从来都不盲目。

不是用钱“砸”企业,而是以其为杠杆,引导更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四两拨千斤”的策略是,既设立杭州市政府引导基金,也设立政策性科技担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周转资金,以及与各大在杭银行合作成立的科技银行。

甚至,针对创业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跨越期4个不同阶段,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

平均每一天,就有10.23场创新创业活动在杭州上演;众创空间开始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优秀众创空间占浙江省的70%。

培育,让创新森林勃发

放眼如今杭州,越来越多的梦想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不仅培育出阿里云、钉钉等26家独角兽企业(创业10年内,机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暂未上市的创业公司),还在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医疗健康等多领域培育出了105家准独角兽企业、284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域创新”格局已然形成。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人工耳蜗12年,研究出实现全年龄覆盖且全面产业化销售的人工耳蜗,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智能仓储技术,让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收货、分拣、搬运、入库、出库等各项物流作业,提升仓库管理效率……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长期致力技术研发,2017年,杭州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7大领域,取得了52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新增有效发明专利3931件,总量达到43840件,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省会城市第一。

抢抓蓬勃发展势头,杭州创新创业的态度更加坚决。

今年5月,杭州新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三年计划,希望在政府扶持培育的同时,发动民间资本力量,扩大创优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到国外设立孵化器,让海外优秀人才携带高新技术项目来杭办企,力争未来三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倍,达到6000家。

6月,杭州余杭区出台“独角兽十条”新政,从鼓励科研收入、鼓励营销推广、鼓励产品应用、加强空间保障、加强金融支持、加强人才配套、实行贡献奖励、保护知识产权、建立评审机制、精准服务企业十个方面为独角兽企业成长、壮大营造好环境,争取2020年底,全区培育独角兽企业超过10家,准独角兽企业超过50家。

记者手记

让梦想照进现实

晚上9点,位于余杭区仓前街道的梦想小镇,依旧灯火通明。

眼前这些青春洋溢,甚至有些还透着稚气的面庞,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认真专注。

有梦想不够,还需要为梦想加持的力量。举目四望,万众创业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杭州上演。在一些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的集聚区,几乎天天有路演、常常有论坛。

不论是政府还是产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甚至企业自己,都在为这些充满激情奔跑的群体创造土壤、雨露和阳光,让梦想之树结出丰硕之果。

在宜昌,也有着一群追梦者,正在不舍昼夜的努力中书写创富传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应该不只是落脚到建一栋房子、给几张桌子,挂一堆蓝图上,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扶上马、送一程,用良好的机制和体制和不怕跑腿的服务精神,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让梦想照进现实,需要我们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新的水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宜昌受到尊重、感到公平、成就事业。

土壤肥沃,雨露滋润,创业梦想,终将繁花盛开。(三峡日报 记者 王莹 杨婧 严晓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