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两山”理念指引下的湖州余村

“两山”理念指引下的湖州余村

——探访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②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出村域化大景区的发展目标,并于2016年完成了3A景区的创建,村民人均收入每年都在上涨,去年达到了35895元,比该县平均水平高出10418元。图为游客行走在“两山绿道”上。记者 严晓冬 摄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口,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个大字的石刻,是所有外来游客必参观的地方。所有余村人,都能讲出这个石刻背后的故事。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调研,在听取余村毅然关停矿山发展休闲经济汇报后,有感而发:“你们下决心关停矿山就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后,习近平用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评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十几年来,得理念之光首照的余村人不仅将“两山”理念刻写在石头上,也刻进了每个人心里。

近日,报道组来到余村,溯源之江,领悟新语。

告别矿山

在转型阵痛中寻回绿水青山

初夏漫步余村,目光所及之处,远山巍峨苍翠,竹海绿涛摇曳;近旁花木繁茂,清泉叮咚流淌。依山而建的宽敞民居院落里,不时飞出阵阵谈笑声。

村民汪苗青每天都会坐在家门前,看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和参观者,在一次次触碰探索中,感受村庄的华美蝶变。

今年58岁的汪苗青,是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5000亩毛竹林的护林员。巡山、育苗、组织采伐……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从不怠慢。

谁能想到,这个精心护绿的“养山人”,在十多年前,也和村里绝大多数村民一样,靠吃“石头饭”过日子。

上个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余村人靠山吃山,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水泥厂。红红火火的“石头经济”,让余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300多万元,名列安吉县各村之首。

“那个时候,我们村是最富的。”汪苗青回忆,村里有九成劳动力围着石头转,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钱袋满了,日子就安心了吗?并不是。汪苗青记得,因为开矿,村里常年灰尘笼罩。村民不敢开窗,无法晾衣,就连百年银杏也结不出果。

牺牲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到底值不值?疑问一次次在村民心里盘旋。

2003年,浙江成为全国第5个生态建设试点省。安吉随之作出了建设全国第一个生态县的规划。

一面是每年300万元的效益,一面是绿色发展的企盼,如何抉择?面对全村人的犹豫 ,村党支部决定用大事项集体决策的制度,请村民选择。

这项决定以微弱优势获得了通过。曾在矿山当过炮工的村民小组长赵水根回忆:“过程虽然艰难,但余村人已经痛下决心寻回遗失的绿水青山。”

不是没有痛苦。支柱产业关停,村集体收入瞬间锐减至20万元,曾经多年的排头兵垫了底,村民没了收入来源,纷纷外出打工,埋怨和质疑声四起。

2005年8月15日下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得知村里关停矿山,正在恢复绿水青山时,他说,你们下决心关停矿山就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念,无疑为还在彷徨中的余村人注入了强心剂,也为余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说:“是‘两山’理念,让我们找到了重生的路径。”

培养共识

让思想的脚步跨越万水千山

1月25日,生态之星表彰日;2月25日,绿色治村商讨日;3月25日,生态环境活动日……

每个月25日,余村党支部都会以“生态”“绿色”“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形成、巩固党员的生态保护理念。这种做法已经持续了十余年。

经过教育,一批又一批党员们成长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力军:剿劣护水队,维护河道生态;生态巡逻队,巡查生态违规违法行为;环保宣传队,入户宣传生态知识……所有活动,都纳入先锋指数考评,激励党员当好先锋。

例如啃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硬骨头”,以党带群就功不可没。

2000年以前,村民没有保洁意识,房前屋后垃圾随处可见。

为改变这一现状,余村让党员带头,每季度由开展一次清洁活动。刚开始村民不理解,但一年、两年……坚持几年后,质疑声消失了,村民慢慢从旁观到主动,自觉做好保洁工作。

奠定了好基础,余村又倡议村民进行垃圾分类。

“我们垃圾分类,但后来还不是混在一起处理”,质疑声再次出现。村委会立即调研,并开会研究,提出了4种方案,分别回收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和有害垃圾。

第二天,“两桶一筐”发到了每位村民家中:普通垃圾,扔进生活垃圾桶,余村安排专人统一回收;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村民堆在角落不愿扔,余村采取置换的方式,激励村民用垃圾兑换洗洁精等生活用品;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余村回收后用餐厨垃圾处理终端降解成有机肥,免费返还给村民;电池等有害垃圾,由村妇女队长单独回收,日后集中处理。

新推行的“垃圾不落地”,不到一周就形成气候。

除了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余村还通过修订《余村村规民约》,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比重,规范村民行为。2015年,为提升饮用水源水质,余村将“严禁使用草甘膦”写入了村规民约。几年来,全体村民自觉遵守,无一人破例。

圈养家禽家畜、禁燃烟花爆竹,实施五水治理,推广使用太阳能……余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越。

拥抱旅游

让村民做主共享金山银山

去年,余村接待省部级领导107位,党政考察团6000多批次,百人以上的团队170多批,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谁承想,曾经无人问津的深山小村,会成为人尽皆知的大热门。

把时间拨回到2005年。那年,为了让绿水青山“变现”,余村把旅游写进了发展规划。彼时,余村还藏在深山无人识,改造房屋,发展农家乐,随便一投就是几十万,谁敢动?

村里亮出“杀手锏”:党员带头闯一闯!不到一年,村里数十位党员带头投资的10余家农家乐陆续开业了。

“党员不怕亏,应该有搞头。”村里最大的“竹筷子”老板赵水根壮起胆子关掉工厂,投资农家乐,发展生态产业。

曾是矿车司机的胡加兴,在村里支持下办起漂流。没承想,第一年就吸引游客1.5万人次,投入成本一下子就赚了回来。

有的贫困户见了,也想参与,苦于无法投入。怎么办?村党支部发挥党群互助会的作用,标准化改造房屋,让贫困户在农家乐做工,年底参加分红。帮一帮,带一带,曾经的贫困户也积累了资金、技术,出来单干,当起了老板。

目前,余村的农家乐、民宿已经发展到32家,每家的接待能力也从50人扩大到100人、200人……

靠着慢慢复原的绿水青山,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成果开始有了成效:依靠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余村村集体收入回升到了380万元。

成了规模就有了人气、有了商机。不少企业主动上门,希望通过外包的形式发展旅游产业。这种方式,省心省事,但余村拒绝了:今天的绿水青山应该是村民的金山银山。考量再三,余村决定走一条新路:把村民变成股民。

成立股份公司,让村民上班拿薪金,年底拿分红;把山林土地量化为股份,流转给开发商,用租金反哺村民;所有停车场免费,用开放的姿态留住客人,带动消费,增加村民收入……村里的每一分收入,都是村民的收入。

普惠共享,村民人均收入每年递增,去年达到35895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了10418元。

村民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新建讲习所,发展党政考察的红色旅游,余村上下大力支持,15天完成土地征收,明年8月就能投入运行。

手握傲人的生态优势和红色资源,余村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发展村域化大景区。

相信专业,余村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打理股份公司,并与县文旅集团合作,开发高端精品化旅游路线,打造一个“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的旅游目的地。

不管如何发展,受益的都会是村民。

相信两到三年后,余村完成村域化大景区的发展目标,村民、村集体又将迎来收入大涨的利好期。

记者手记

躬身实践在人人

6月3日14时许,因过了午饭的点儿,正在余村采访的我们在村里一家小卖部买了几盒方便面充饥。吃完后正想将残羹连盒扔进店内垃圾桶,却被店主陈长法阻止。他将我们引至厨房,叮嘱务必先将碗里剩余汤汁通过餐厨管道处理,再把纸盒丢进自家垃圾桶。“一定要分类,随随便便丢掉会污染河水。”

16时,在书香氤氲的村文化室,正在为我们讲解的村主任俞小平电话响了,他用方言和对方交流片刻后告诉我们,村里一处道路正在铺设沥青,按照规划设计应该有18厘米厚度,一位路过的村民党员目测发现实际厚度只有10厘米左右,担心工程不达标会影响道路后续使用,于是第一时间向村党支部反映。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发现,余村人“主人翁”意识不仅仅只停留于口头,更多时候都化作了自觉维护村集体利益和形象的一种自觉行动。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宜昌江边那些自发捡拾垃圾的“蚁工”、那些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的小公民……

如余村人一样,越来越多的宜昌人早已把生态环保意识融入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全时段。只不过我们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余村人曾经面对的关停支柱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正是我们去年所面对的局面。全市人民同样选择团结一心,义无反顾地在绿色发展、转型跨越之路上砥砺奋进,让更多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画面重现。

而如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用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两山”理念指引下走到今天的安吉余村,用全体村民的躬身实践告诉我们,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保持定力,人人参与,擦亮后的这方绿水青山,必将回馈我们以更加明媚璀璨的金山银山。(三峡日报 记者 王莹 杨婧 严晓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