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市委提出要发挥城市、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以“三乡工程”撬动乡村振兴。今日起,三峡日报开设“了不起的乡村”专栏,以全媒体方式聚焦我市“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故事,展现他们带领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良好风貌。
暖风和煦,远安大地,油菜花开得正旺。
通往花林寺龙凤村拈花谷景区的路上,漾来阵阵酒香。31岁的王剑文穿梭在一群游客中间,带着他们参观自家酒坊、酒窖,讲解酿制工艺,品评年份成酒。
这些游客多为半路下车,循香而来。原本是冲着住民宿看乡景的追求而去,不曾想被几壶浊酒勾起乡愁,顺道满载而归。
曾几何时,王剑文经营的这家龙凤酒坊,和他的家乡龙凤村一样,隐匿在大山深处。近两年,随着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和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远安大地,过去路远人稀的古村龙凤,变成了人人向往的乡野民宿。
王剑文的酒,也终于走出深巷,散发出醉人芬芳。
回归:出山不如进山
王剑文家的酒坊,就伫立在通往拈花谷民宿的必经之路上。
笔直的沥青大道两旁,一边是住家的老酒坊,一边是新盖的大作坊。
儿时的记忆酒香氤氲。他的父亲总是起早贪黑,将新酿的酒灌装在塑料壶中,用小车拉到县城,在人家的店面里“寄售”。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可卖150公斤酒,够一家人生计所需。
“山路崎岖,信息闭塞。”过去的龙凤村,独好的山水因为一个“穷”字,徒有美景却无人识得。
21岁那年,王剑文带着憧憬来到了离家 1000公里的浙江打拼,一做就是7年。工作安定了,收入理想了。但多年外漂生活,让王剑文特别想回乡安定。
这几年,适逢全省绿色幸福村项目、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远安县农业发展项目大力推进,藏在山窝里的龙凤村得到了一系列优厚政策和逾千万元的资金支持,开始在乡村旅游上初试身手。
2015年,回乡探亲的王剑文被家乡的巨变震惊:坎坷不平的土路全部硬化刷黑,直抵村口;斑驳老旧的土石房摇身变成了时尚与古朴结合的主题民宿;一辈子没走出大山的村民拿出自己闲置的房屋出租,吃起了旅游饭……
过去售卖需要肩挑背扛的老酒,也开始有人问津了。
王剑文毅然辞了高薪工作,回乡定居,从父辈手里接过了老酒坊。
逢人追问,他便说:“我就赌家乡的前程,绝不会让我失望。”
蜕变:龙凤“飞”出深山
这一次,王剑文“押宝”对了。
近年来,远安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先后对龙凤、花林寺等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建设经营的10多处乡村商廊、170多家星级农家乐给予200万元的资金奖励。
同时,远安设立专款保护20个“最美乡愁”村落,并投资3.78亿元,分别在6个乡村投资旅游项目8个,龙凤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脱贫政策的带动下,龙凤村引入市场主体成立旅游合作社、组建股份制旅游企业,带动农户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售卖土鸡、腊肉等土特产品,参与旅游接待、土地流转等方式,走上了旅游增收之路。
2016年6月,原汁原味又焕然一新的拈花谷民宿对外试运营,吸引了大批向往田园生活人们的目光。
拈花谷火了,龙凤村活了。到王剑文家买酒的人越来越多。他索性在老酒坊对面开辟了200多平方米的新“地盘”,每日可出酒500多公斤。
好事带来新问题。王剑文的酒越卖越好,酒瓶包装却依旧是塑料壶,上不了档次。
王剑文走访多家厂商寻求包装生产,均以量小为由拒之门外。宜昌市编办驻龙凤村干部曾德会得知情况后,联系稻花香远安分公司帮助王剑文定制了酒瓶。
如今,看到印着“龙凤”字样的酒壶被游客们作为“伴手礼”带往四方,王剑文觉得有面子,更有成就感。
展望:风景带来“钱景”
过去,王剑文家卖酒全靠推销。如今,坐在家门口,就可以坐等顾客上门。
在家乡旅游事业的助推下,王剑文每月售酒4000公斤,直接增收20万元。自家的酒水名气渐响,不少游客商家慕名而来,按需定制,或买或屯。
发展的“钱景”还在后头。
2017年,远安县委、县政府将基础设施及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建成“一条发展主轴+四条旅游环线”,为全域旅游舒经通脉,全县7个乡镇近30个村实现了连村串联景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旅游巴士村村通的目标。
在龙凤村,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让自己的口袋鼓起来。截至目前,龙凤村累计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多万元。
搭乘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列车”,王剑文有自己的打算:正在积极探索与拈花谷景区的合作,开展体验式酿酒项目,让游客能喝上自己酿的酒。
“我将以定制酒为重点,将龙凤酒打造成龙凤村的特色旅游产品。”谈及未来,王剑文信心满满:“随着龙凤的名气越来越响,我家的酒也能香飘万里。”(三峡日报 记者 王莹 廖全)
请扫码阅读更多精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