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槽的增收奥秘 ——枝江水产循环养殖一举多得

一个5米宽、22米长、2米深的水槽,可养多少鱼?一般情况下最多也就几百公斤,而枝江仙女镇鲁港村“一尘水产”总经理贺华山的答案是3万公斤。这里藏着怎样的奥秘?3月1日,记者来到鲁港村一探究竟。

一进入养殖基地,眼前110亩的水面让人豁然开朗。“能如此高密度养鱼,奥秘就在于先进的低碳高效内循环养殖法”,贺华山指着眼前的9个水槽介绍道,这几个水槽里分别养了鳕鱼、丁桂鱼、鲈鱼、草鱼四个品种。一个水槽内,每年可出产草鱼3万公斤,其他三种经济价值更高的鱼平均产量接近2万公斤。水槽以外宽阔的水面则养了超过5万公斤花白鲢。整个养殖基地每年产值1000余万元,9个水槽占了大头。

贺华山从事淡水鱼养殖多年,随着河湖网箱养殖被取缔,他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2015年,他到江苏吴江考察,第一次接触到循环养殖法即被吸引,遂决定将其引进,然后根据本地情况改良、升级。

循环养殖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装置是24小时增氧推水系统,增氧的同时推动水体流动循环,类似于流水养殖。鱼儿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里自由畅快地呼吸、成长,肉质更鲜嫩、紧实。

为方便随时随地管理,贺华山创造性地将互联网运用到了养殖过程中,每个水槽都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可及时收集各项数据并实时上网,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远程操作。

这么多的鱼产生的垃圾粪便如何处理?别担心,紧邻水槽有残饵粪便收集处理装置和一个沉淀池,水槽产生的残饵粪便经由此处集中处理、沉淀,分离出来用作柑橘等果树肥料,一次性可处理85%以上。9个水槽只占整个水体面积的2%,剩下的98%都是净化区,净化区池塘主要放养花白鲢,用于尾水净化处理。除此之外,水面上还会圈养些水草净化水质。

流水、排污、净化,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圈。

“循环养殖法一是能提高鱼的产量,收获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环保。三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质量控制的精细化。”枝江市水产局副局长张浩东说,从2016年开始大力推广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截至2017年底,该市已建起40多条水槽,2018年争取达到100条。

据了解,这种新型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是典型的科技型渔业。“一尘水产”基地也被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授予“渔业推广示范基地”称号。去年8月,省农业厅专家在这里开了现场会,“干了一辈子农业工作,还没见过这么养鱼的”,专家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三峡日报 记者 黄彦乔 通讯员 张圆)

记者手记

360行,行行有学问。要想快人一步,占领市场制高点,唯有不断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决定着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拆除网箱后,如何发展渔业养殖?是怨天尤人还是创新发展?贺华山不等不靠,主动学习生态循环养殖法,并将之改造升级,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精神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