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长坡村位于老县城西南边陲,与湖南省石门县接壤,由原百溪河、长坡、麻池河、百鹤园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56.65平方公里的村子现居住有116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住有20人,名副其实的山大人稀。
2018年是这个深度贫困村摘帽子的最后期限,如何脱贫?是否有效?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走进了长坡村。
“脱贫的速度还是慢了,得加把劲”
3月3日,记者乘车离开五峰镇,向西南方向沿大山前行40余公里即是长坡村委会所在地。
见到年近60、在村里当了16年村官的村党支部书记史林娥时,她正坐在刚停电的办公室里,核算今年产业扶贫的人数。
史林娥说:“长坡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发展成熟的特色产业,脱贫动力一直不足。2016年已脱贫92人,2017年脱贫135人,现在看起来,脱贫的速度还是慢了一些。”
她从火炉边温着的水壶里给记者倒了一杯水,介绍这是村里自产的百花蜜,一斤要卖到一百多元,不愁销。
“经过两三年的摸索,现在村里都统一了思想,就是要依靠生态脱贫,今年有172户525人要通过茶叶、中药材、养蜂和养羊四条产业扶贫路摘帽,村子也有信心在今年按期脱贫。我带你去蜜源中蜂养殖合作社看看。”史林娥说。
脱贫后带着贫困户一块儿干
乘车半小时,徒步半小时,记者来到海拔1200米的村民王武琼家。只见她家半山腰上架着上百个木制蜂箱,不远处的木屋房檐处还装有一个监控蜂箱的摄像头。
“养蜜蜂就要有好的环境,现在家里不仅没养猪,厕所都改成冲水式的了,跟城里一样。”王武琼说。
史林娥介绍,王武琼一个人拉扯两个女儿长大很不容易,以前靠漫山遍野地挖药材换学费和生活费,大女儿出嫁时一分钱的嫁妆都拿不出来,是全村最穷的几户人家之一。好在她勤劳,2014年就学会了中华小蜜蜂的饲养技术,从刚开始的三四桶蜜蜂发展到去年接近110桶的规模,一桶中华小蜜蜂一年可以生产出价值一千多元的蜂蜜。
家里的生活好起来了,王武琼也没有忘记那些跟她一样穷怕了的乡亲们。去年,她主动申请不再享受国家相关扶贫政策,还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牵头成立了五峰蜜源中蜂养殖合作社,王必红、尚兴武、丁仁军等30余户贫困户都到她家学习饲养技术,目前每家每年都可以增加四五千元的收入。
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分享实惠
记者了解到,2017年,上级部门加大了长坡村的扶贫力度,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新改造硬化道路13公里,改造2个台区农村电网,建成安全饮水池85口水管12万米,集中连片整治耕地2000亩。
发展的基础打牢了,村里的党员在“党员一小时活动圈”里也积极地发挥着作用,涌现出了致富领头人丁人平、公益维护人刘秀武、青年榜样薛开华等一批先进典型。2017年吸收1名村民为入党积极分子,1名预备党员转正,增补2名后备干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
长坡村驻村工作队长向常均说:“不出今年,全村范围内就会形成‘高山药,低中茶,半山腰挂倍蚜,蜜蜂嗡嗡进百家,百家养羊满山爬’的产业格局,将会有更多像王武琼一样的贫困群众,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分享到更多的实惠与红利。”
离开长坡村的时候,感觉那一座座千余米的山头不再是返程的拦路虎,更像是长坡村爬坡过坎、脱贫致富的聚宝盆。(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通讯员 尹新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