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具体到一村一户,是怎样一种状况?记者在枝江市百里洲镇精华村走访,记录下三点见闻和思考。
养殖与环境的碰撞
养猪,是精华村的主导产业,全村50%以上经济收入来自于此,年出栏生猪3000余头,全村养殖规模1000头以上的有两家,200头的12家,余下为三五十头的散户。
室内开阔通透、干净整洁,每间猪舍的排泄物随着自来水的定时冲洗流进粪沟,再引入囤粪池、化粪池和沼气池,这是2月15日记者在村民吴承伟的养猪场看到的一幕。这个占地近5亩的养猪场已开办6年,2017年出栏生猪1000头,新建的大型沼气池等即将竣工。吴承伟说,既然决定把养猪规模扩大,就要按标准搞好配套设施,尽量降低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脏”“臭”是养猪场的代名词。养猪的多了,环境压力自然增大,尤其是夏季,污水四溢、蚊蝇成群,臭气熏天。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吴先林介绍,该村养猪对环境的压力主要来自散户的直排,加之有的猪舍与住户离得太近,有的养殖户配套设施不到位,粪水处置不及时等,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他坦言,对此,村干部只能劝导,即使当面堵住了流污口,过不了多久村民又会挖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总要求之一,当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发生碰撞,如何减少摩擦,使两者在协调中前行?当前首要的是合理规划基地,规范养殖行为,加大监管力度。
种植与销路的隘口
蜜柚、柑橘、脐橙是该村的又一主导产业。年过七旬的吴成科夫妇种有10余株柚树,树下躺着一层黄灿灿的柚子,树上还零星挂着一些。
“您为什么没有采摘,就这样烂在地里?”面对记者的疑问,老人直摆手,“划不来!划不来!”他说,贩子进村的收购价是两角钱一斤,他和老伴要花3天时间把3000多斤柚子下完,然后再拖到公路上的收购点,这样的费力,这样的价格,还不如就烂在地里。“现在时兴网络销售,可以要您的儿子、孙子在网上发信息,也许能销一点。”老人似懂非懂地回答道:“他们都有他们的事。”在附近另一户人家的柚园,记者也看到了同样的景象。
带着惋惜,记者向村干部打听此事。吴先林分析说:“你看到的是个别现象,不是有产量就能卖钱的。一是价格与果子的品相有关,村里大部分人家种的琯溪柚收购价是4角钱一斤,红肉柚价格达到1.2元一斤;二是与时间有关,错过最佳销售节点,进村的贩子少了,销路就少了。”
市场变化无常,销售难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产业兴旺,如何跨越销售坎,实现种有所获?在当前还无法实现连片化种植的情况下,需要村级组织加强网络宣传,一方面整体推介本村特色产品,一方面引导村民利用网络自我推介;要网罗稳固一批销售商,既要善待进村收购的外地商贩,又要支持本地商贩的发展。
潜力与后劲的探索
精华村有1700多人,长期在外面务工的有300余人,留在村里的多数在60岁以上,一家一户的种植、养殖是主要生产方式。三产融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作为最了解这片土地的村干部,该如何下好“先手棋”? 记者与吴先林和组织委员牟清贵一起进行探讨。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选择今年发展什么的问题上,用村民的话说是“跟着人家走”,见某农产品卖的价钱好就大量生产,力求可以快速赚到钱,这种盲目跟风的分散式生产,总是被动地跟市场较劲。
经营规模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两位村干部说,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总要求,他们正在思考全村三产的潜力和后劲,促进村级主导产业繁荣发展。鼓励土地有序向种植大户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在主导产业上,扩大果树、蔬菜的种植规模,引导养殖业向大户集中。在销路上,通过“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试水农业与电商的对接,探索农特产品产销一体化模式。
“再过3年,新引进的红心蜜柚、纽荷尔脐橙两大新品将大面积挂果,球白、萝卜等蔬菜基地将形成规模,那时,你再进村,将是另一番景象。”吴先林这样展望道。(三峡日报 记者 朱可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