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宜昌人丨中国科学院教授余志晟的“平凡人生”

埋首科研路 永葆赤子心

——中国科学院教授余志晟的“平凡人生”

远安县花林寺镇太平村风景秀丽、英才辈出、山清水秀。

坐落于嫘祖故里、太平山下,这个深山村庄的静谧之美自不用说,辈出之英才更是分布于天南地北的各个领域,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此的余志晟就是这众多英才中的一名。

由于家人特别是父母对“读书改变命运”理念的深信不疑和坚持,让余志晟在求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向更高学府迈进,最终从嫘祖故里太平山脚下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乡村小学,走进了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一边致力于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一边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人物简介

余志晟,远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原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做博士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到以色列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生命科学院做博士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到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工程科学系做访问研究。

目前,余志晟围绕“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开展科研工作:(1)生物质与生物能,包括酒发酵生产的微生物学机理、纤维素生物乙醇转化,煤层气和页岩气生物成因机制等;(2)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包括特定工业污染物如染料、农药等的生物降解,油田和农田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等;(3)水处理与水供给,承担污水处理、饮用水工程项目建设,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微生物技术问题;(4)微生物和工业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如食品保健品益生菌,环保微生物制剂等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他致力于与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局合作,提供第三方服务,从事环保管家的工作,如提供各类环保任务的咨询和工作实施方案、污染溯源、污染物普查等。目前仍在一些地方环境保护局担任环保咨询专家。

感恩父母

支持自己读高中上大学

上世纪70年代,余志晟出生于远安县花林寺镇太平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村小学任教,母亲在家务农。

父亲任教的那个小学,也是余志晟完成知识启蒙的小学。土木结构的校舍,现在已经变成当地老乡的房舍,但是在那里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余志晟却依然记得。“学校只有一至四年级,教室又矮又破,窗户没有玻璃,冬天只能贴上纸来挡风,父亲教我语文和数学,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

借着当时教育政策的东风,余志晟在这里上完小学四年级,随后通过全镇统考择优去了远安县花林寺镇小学,五年级通过全县统考,幸运地考上了远安县第一中学。

当时的远安县第一中学与现在大不相同,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余志晟考上的是初中部。来这里读初中,是他第一次进县城。城市与农村有很大的不同,让他感到震撼;在对众多前所未见的事物充满新鲜感的同时,他又因远离爷爷奶奶和父母而充满孤独感。

在余志晟一生的求学过程中,他驻足过很多城市,但远安要算是最难以忘怀的地方,“我在这里收获了成长,经历了磨砺,特别感谢在这里教育和陪伴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受经济条件和眼界的限制,余志晟在初中毕业后一度想上中专。“那时候我自己对读大学没什么概念,觉得读中专出来既可以分配一份正经工作,又可以解决农村户口,还不用花费那么多钱,比读高中再考大学似乎容易得多。”

但父母并不打算让他选择这条“容易的路”,他们坚持读大学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决定尽其所能也要供他读完大学。

那个年代,能上大学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讲实在不易,尤其是当年老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父母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有风险和需要勇气的。“相比于那些即使放在这个年代仍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孩子们来说,我是幸运的。”每每想起这些,余志晟都对父母充满了感激。

而最终,余志晟亦没有辜负父母的这份“期待”,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上世纪90年代,在远安能上大学本科的人很少,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非常感激录取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

不断深造

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余志晟对能上华中农业大学感到骄傲。“我至今记得入校时校园里锣鼓喧天的景象,欢迎新同学的热闹氛围,学长们的无私帮助,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温馨和高兴。”

然而,余志晟的这种“感觉良好”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学校度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对大城市、大学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概念:原来除了武汉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大学……

出于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余志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的是远安土特产食用菌。

研究生毕业后,他到福建从事了一段时间与食用菌相关的工作,并在工作期间“盯”上了中国科学院和环保产业,“中国科学院这个平台受世人认可,教育理念比较开放,对人比较宽容,适合各类人才聚集深造,而环保产业在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2000年,余志晟通过博士统招考试,进入了与自己之前所学有关联且向往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其后,他又先后到清华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固废资源化、清洁能源和污染控制等的研究。

关注环保

科研工作渐有所成

目前,余志晟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专注农村和城市废弃物资源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清洁能源生物转化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并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十一五”期间,针对我国北方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和煤层气行业的迅速发展,余志晟课题组和其他课题组一道,提出对煤层气产出水的合理利用策略,并于“十一五”期末,在山西柳林成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煤层气产出水集中处理试验站”。

该试验站是在对比国内外对于煤层气产出水的处理技术现状,以及结合现场考察和大量实验工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集成的最新工艺和技术,可有效去除煤层气产出水中的高盐,避免产出水对地表环境盐碱化侵蚀。经过其工艺处理的水达到了当地饮用水标准,可以用于当地人的饮用、畜禽养殖和灌溉等,实现了国家项目目标中提出的解决煤层气田产出水对地表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浪费问题,为柳林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十二五”期间,余志晟所在的课题组继续围绕煤层气产出水课题,以农用灌溉为目标,进一步降低产出水的处理成本,并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提出了“物化预处理与生态湿地”相结合的煤层气产出水生态处理新模式,在山西沁水盆地建成了第一座“煤层气产出水复合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试验站”。检测数据表明,该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可取得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达到了旱地作物农业灌溉的国家标准。

除此之外,他还建立了纤维素类废弃物热解和水解脱毒的方法,阐明了其水解液高效转化乙醇的途径和微生物发酵动力学过程机制,首次克隆到了内醚糖激酶基因,并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例完全发酵内醚糖产乙醇的基因工程菌株;阐明了国内不同地质煤层的生物甲烷成因类型,首次发现了甲基营养型甲烷形成的煤层气田,揭示了即使在热成因气为主的瓦斯气中,也存在生物成因气;发现了我国地下深层页岩气生物甲烷的形成机理,并发现硫元素在促进甲烷生物形成中的独特作用;揭示了污泥消化过程中,外源污泥的流入对沼气形成的影响……

热爱教育

愿为学生解疑答惑

点开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队伍余志晟的页面,上面有一张余志晟的个人照片,极具亲和力的笑容让人很难将他和一位严肃的大学教授联系起来。

孰不知,笑容的背后,藏着他的家风渊源,藏着他父母对子女最为无私的关爱和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正是因为遗传了父母的这种乐观淳朴,余志晟的求学之路即使遭遇坎坷和不顺,也能够顺利调整心态并探索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余志晟热爱教育事业,会结合自身经历反思自己所受教育时的不足之处。“我是个没有什么爱好的人,只注重文化教育是那个时代和那一辈人教育子女的特点,也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但是业余爱好如文体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他认为,当一个人上升到一定阶段,决定其能否继续向上攀登的,一是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二是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否良好,而后者与是否拥有一样兴趣爱好和特长关系很大。作为一名老师,他希望现代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重视文化课成绩,也能够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现在我的研究组里每年也会招研究生,我愿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希望他们做得比我好,学会乐观和自立……”

怀念故乡

密切关注发展变化

回忆往昔,余志晟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怀念:怀念那里如自己父母一般淳朴善良的乡亲,想念看着自己长大、却逐渐变老的叔叔婶婶,想念那满是回忆的老屋,想念夏日里的洪水、春天里的野花、山涧里的清泉……“一旦时间足够,就回老家去看一看”。

2011年左右,国内外特别关注饮用水安全问题,特别是饮用水水质存在生物不稳定性的问题。“老家人喝的水安全吗?自来水厂采用的常规处理工艺仍然有效吗?”带着这些问题,他对远安自来水进行了全面的取样和分析。结果最终证明了老家的饮用水非常安全,所用的“混凝、沉淀、砂滤和加氯消毒工艺”仍然是非常有效的,研究结果也发表在了水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水研究》上(Water Research, 2014, 52 : 218-230.)

如果说远安是余志晟的家乡,宜昌则更像是他回家路途中的一处“驿站”。“我读书在武汉和北京,朋友也大多在这两个地方,虽然有时候会向别人介绍我是宜昌人,但事实上宜昌也就每年回家的时候会路过。”尽管如此,出现与宜昌相关的信息他还是忍不住关注。

去年7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召开“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成果研讨会”,宣布位于宜昌市点军区的鄂宜页1井经过测试,单井每日获得产量6.02万立方米、无阻气量每日达到12.38万立方米的高产页岩气流,有望成为新的工业气田,并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获得迄今全球最古老页岩气藏。

身为宜昌人,又属于自己的研究范畴,这条“页岩新闻”让余志晟着实激动了一番,还专门打电话给家乡的哥哥说起此事,“这对于宜昌经济转型发展将是一项重大机遇,等到宜昌的页岩气开采出来,我想带领学生过来取样做研究。”

余志晟说,怀念家乡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以后要是有机会,我愿意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

今年春节,他因故不能回远安,但他衷心祝愿家乡越来越好,祝愿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新年快乐、生活幸福。(三峡日报记者 雷春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