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放眼荆楚大地,“不平衡”在湖北较为突出:地区分化明显,县域经济长期短腿。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落实体系,促进全省不同区域协调、协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局部问题,更是全局问题;不仅是紧迫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区域协调重在“填谷拔峰”
审视湖北经济版图,可见区域发展短板凸显:武汉一市独大,2017年GDP预计1.34万亿元,超过全省总量的38%;“两副”襄阳、宜昌GDP均超过3600亿元,两市相加约为武汉的六成、全省的22%,“一主两副”贡献了全省六成GDP。
再看其他市州。“一主两副”外的14个市州与“一主两副”相比,明显形成断层,GDP总量存在2000亿元—3500亿元的“空白区”。而在这个区间,河南有7个市,湖南有5个,河北有4个。
多年来湖北经济总量三个“三分之一”,即武汉、“两副”、其他市州“三分天下”的构想,仍未实现。令人不安的是,2017年“两副”GDP占比下降,12个市州GDP增速低于全省,这是多年来没有过的。
全省经济工作会指出,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着力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落实体系,促进全省不同区域协调、协同发展。
会议确定的基调是,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要“削峰填谷”,而是要“填谷拔峰”。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继续做强‘一主两副’是基础。”
据了解,我省将制定进一步支持“一主两副”率先发展的新政策,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武汉规划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襄阳、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升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两会”刚刚闭幕的武汉提出,以使命感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继续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领域,大力发展新经济。同时,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把武汉片区打造成为湖北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新窗口。
襄阳市发改委主任付劲松介绍,未来,襄阳将以减量化增长推动绿色崛起,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一手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以创新驱动推动动力变革。
宜昌则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培育“双措并举”,全面激发“双创”活力,驱动宜昌高质量发展。
在秦尊文看来,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角。目前,湖北面临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尤其是“一主两副”城市要主动对接,实现更大作为。
多极发力未来可期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体现。区域经济格局中,需要一轮明月,更需要多极支撑。
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有一个共同现象:中心城市周围,分布着一批中等发达城市。比如广东的东莞、佛山、惠州,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奠定了强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省区域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多极支撑乏力。”秦尊文表示,壮大多极,是我省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立足统筹全省协调发展大局,“多极”被寄予厚望。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支持“多极”竞相发展、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更多的区域增长极和特色增长极。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发展,深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地落实。推进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协同发展,支持黄黄鄂等相邻城市联动发展。
在现有“千亿俱乐部”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
对“多极”而言,肩负重任,奋发进取,比学赶超,刻不容缓。
争当增长极,一批特色明显的城市逐渐发力。黄石打造先进制造之都,产业转型效果凸显;十堰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工艺装备等产业,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荆州打造“全国少有、湖北唯一”文化旅游示范区;荆门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从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着力培育发展动能和产业生态;孝感积极对接武汉,不断提升承接和融入能力;黄冈推动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打造新的增长极,需规划先行,统筹发展。”秦尊文建议,依托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布局合理分工、互补协作的经济产业带。加强区域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藩篱,形成集聚发展的合力和气场。
繁星点点才能灿若星河
县域兴则省兴,县级强则省强。目前,县域经济占我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
成绩可圈可点,但与全国“百强县”大省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差距明显。
在“2016年县域经济百强”榜单中,浙江、山东、江苏分别有26席、22席、17席,三省强势占据全国“百强县”的65%。我省仅大冶、宜都、枣阳、仙桃四县市入选。
我省县域经济“两不”问题突出:强县不多,没有GDP过千亿的县市,过500亿元的只有5个;结构不优,产业结构整体处于中低端。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潜力所在、空间所在、后劲所在。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将加快培育20个左右经济强县,推动县域经济总量升级、动力升级、结构升级,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
放眼标兵,享有“中西部第一县”美誉的湖南长沙县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广汽菲亚特、大众汽车、蓝思科技等龙头企业,GDP过千亿,稳居全国县域经济排名前十。
再看省内,大冶的劲牌,宜都的东阳光,枝江的奥美、三宁等支柱企业,偏居一隅却能稳居行业龙头,究其原因,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而留住企业必须有配套完善的产业链。
“劲牌在大冶市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扶持配套企业建设,陆续有23家产业链配套企业落户。”劲牌公司负责人表示,此举推动了劲牌供应链与产业链发展。对大冶而言,这些配套企业又提供了近7000个就业岗位。
对此,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深有感触。他说,产业兴县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和原有产业基础,围绕自身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上下游延伸,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集聚,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把特色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把优势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以此提升县域的经济竞争力。
秦尊文表示,各地在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好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平台,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从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在追求产出值的同时,更注重集约化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湖北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