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70年啥感觉?宜昌九旬伉俪告诉你

1月10日,一条“我的男神爸爸在学习十九大”的微视频在朋友圈走红,这位“男神爸爸”叫杨应时,长阳人,今年94岁,当天他正戴着眼镜手握圆珠笔逐字阅读《三峡日报》上有关十九大报告的画面让家人给录了下来。15日,记者专程去老人家中采访,只见老人端坐在书桌前撰写诗词,两眼炯炯有神。谈话中,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七十载相濡以沫至今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耳

1948年,长阳木桐坡小学任教的杨应时和王代英结为夫妻。 从青丝满头到白发苍苍,他们相濡以沫70载,这些年里,他们没有红过脸,有的只是相互的珍惜和疼爱。

杨应时一心扑在工作上, 他在外村教书,一周才回一次家,家里家外都是王代英一人操劳。王代英不仅毫无半点怨言,还经常买牛肉腌制好后让他带到学校改善伙食。杨应时不仅把好吃的分给班里贫困的孩子,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接济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虽然不识字,但当了30多年村妇联主任的王代英和丈夫一样开朗豁达乐于助人。

“年纪越来越大,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彼此了。”王代英告诉记者,老伴耳朵不太好使,视力却很好,而她自己视力不好,听力还可以。很多时候,她成了老伴的耳朵,而老伴则成为了她的眼睛。老伴喜欢看新闻,她都会把电视声音调大一些,有时还充当解说员,虽然自己看不懂,但也会陪着他一起看;有时候她自己看不清墙上的钟表,还没等她开口求助,老伴便已将时间脱口而出。谈到这些的时候,王代英露出幸福的笑容。

老先生酷爱写作笔耕不缀

杨应时8岁上私塾,3年私塾读完,他竟能自编山歌,在他任教的24年里,写下了一大批歌颂新时代变迁的作品。1980年退休,杨应时的写作却从未间断,13本山歌集,11本故事集,1本回忆录,1本自传,这几十万字都是杨老用毛笔逐字记录下来的,时代变迁,人生际遇,通过文字一一呈现。

2016年8月16日,杨老不小心摔断了腿,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记得刚推出手术室,医生要求家属保持患者清醒不让睡觉,杨老说那不让睡觉我就来作诗吧!他躺在床上念一句,女儿就在病床边用手机记一句,再后来,老人能慢慢坐起来了,他就自己拿笔写,在医院治疗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他竟从未喊过一声疼。

在杨应时的书桌上,时刻准备着一叠草稿纸,一有灵感他就马上把想到的句子记下来,然后放在眼前,随时拿起来斟酌、推敲一番,一首诗他要修改很多次,直至自己觉得满意了,才誊抄到本子上。有天晚上,待老人休息后,女儿出门丢垃圾,回家后发现老人卧室里的灯又亮了,推开门杨老正在书桌上写作呢。女儿劝他明天再写,他说怕明早起床给忘了,把刚想起来的细节写下来再睡,睡得更踏实。女儿担心他夜里起床摔跤,将台灯悄悄藏起来,可他依旧起床照写不误,担心他视力下降,女儿只好将台灯悄悄送回来。

“益寿有方勤动笔,手脑并用写诗句,钻进书斋阅书报,勤向书田寻乐趣。”杨应时的诗文涉及时事、历史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奥运等都是他创作的题材。他用诗文记录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收获了生活的满足与快乐。

充满正能量的一家人

杨应时的儿子杨六一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掌握了吹打弹唱尤其是唱土家山歌的绝活,成为当地的文化名人。最近他自编单手鼓作品《十九大报告知多少》被长阳宣传部选为全县宣讲作品。

杨应时的女儿杨玉兰是宜昌市疾控中心VCT咨询门诊的坐诊专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负责人,在防治艾滋病的“战斗”中,她和她所在的团队,用生命求证科学,用真情感动社会,也因为她的努力和奉献,她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亲善大使彭丽媛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的亲切接见。

当杨应时得知自己的女儿杨玉兰荣获“湖北省十大疾控卫士”“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后,当即写下一副对联:“弘扬美德跟党走,秉承四知带福来,横批:永葆本色。”

现在,儿女们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很出色,像父亲那样做人做事,已经成为他们一生的追求。(三峡日报 记者 翟雪莲 袁雪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