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季林红:1980年从夷陵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1988年读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后留校任教。1992年到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专攻博士,1996年博士毕业在东京大学担任医用精密工学方向助理教授。1998年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主任、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精仪系副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等。现任清华大学机械系机械设计及理论、智能与生物机械学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清华大学康复医学工程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智能康复机器人校企联合实验室主任等职。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康复医学学会康复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辅助器械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20余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20余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取得了多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康复机器人技术、生物机械系统设计等研究领域有着极为深厚的学术造诣。他承担的人体运动协调机理及其在康复机器人、智能假肢、外骨骼机器人及竞技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等多个国家级课题在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在行业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季林红宜昌工作室成立揭牌。通讯员 杨添龙 摄
12月15日,在市委人才办和市一医院的积极推进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季林红教授宜昌工作室在市一医院正式成立,季林红率领的清华大学专家团队将与市一医院在神经内科、康复医学领域开展广泛医工合作,并在智能康复医疗新技术和新装备临床应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以先进科技造福宜昌人民。
季林红,这位从当阳草埠湖走出的农家子弟,凭借过人天赋和勤奋努力,在1980年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羡慕“天之骄子”。他在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到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也被留校任教,但是在日本工作不足两年,他就放弃高薪毅然回国,继续投身清华大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如今,在教学和科研上硕果累累的他,正以自己的智慧反哺家乡人民,造福宜昌百姓。
农家子弟 梦圆清华
1980年,季林红参加夷陵中学首届高考以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
“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季林红当年的同班同学如是说。
季林红来自当阳草埠湖农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于是异常勤奋,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深夜,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开始背书了。
水木清华,厚德载物。季林红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读完了本科和硕士之后,因为品学兼优被留校任教。一如既往的勤奋好学和一往无前的求索创新,使他很快成为了清华大学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
“我是一个农民,现在搞教学和科研只是换一个地方种田而已。”如今,55岁的季林红虽然已是功成名就、硕果累累,但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
从小生活在草埠湖农场,家乡父老乡亲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之苦一直是他的牵挂。1998年,他刚回国任教的时候,就带领清华大学的20余位教师研究出了我国第一台自走式三行玉米收割机,通过新技术减轻农民劳累,增加农民收入,该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械业的技术创新及推广。
放弃高薪 毅然回国
1991年,我国与日本政府开展教育合作,日本政府为中国提供40个专攻博士学位名额,并由日本政府提供全额奖学金。清华大学分到了2个名额。季林红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到日本东京大学公派留学的机会。
1992年,他漂洋过海,东渡日本,开始了异国求学之旅。3年后,他从东京大学毕业,因品学兼优又被留校任教。东京大学在日本高校中“一枝独秀”,作为外国人能够留东京大学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季林红凭着出众的能力和智慧,成为被学校挽留的对象。
在东京大学工作期间,虽然工作环境和条件远远好于清华大学,工资待遇更是清华大学的数十倍,但是,季林红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思念着清华大学。
1998年,他克服重重困难,辞去了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工作,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个时候根本没想过条件好坏,没想过钱多钱少,就想着在日本是在为别人做事,回到祖国才是为自己做事。”季林红说,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这样一种信念:“个人命运和国家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们所追求的成就,一定是国家认可、社会认可、学术认可的”。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公益心比功利心强。”季林红笑着说,只想有更好的平台、更多的机会为国家服务,这或许就是家国情怀吧!
回国以后,虽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他却一直非常低调。记者搜索发现,只有一本科学类杂志刊发过一篇无关科研教学仅介绍他的文章。
推行课改 教育报国
回国以后,季林红在清华大学机械学科大刀阔斧地开展课程改革,而且一坚持就是20年,为清华大学机械学科的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出国的时候是这些课程模式,几年后回来还是没有大的变化。”季林红说,他对日本、美国等世界先进国家的大学机械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清华大学受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模式影响较大,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差距,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由季林红主导的清华大学机械学科课程改革开始了。规划、设计、推进……工作千头万绪,季林红既做研究又做管理,常常是白天连着夜晚干,常年都不曾休息过。他推行的新课程,强调基础与专业的有序衔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借助优质系列课程的全方位改革、高水平的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强化了理论课程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增加了探索型和研究型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理论和前沿技术,能够个性化发展,挑战能力极限。
“这是我做得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季林红说,这件事虽然很平凡,但是却能造福国家、造福人类。
潜心科研 硕果累累
季林红不仅担任清华大学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主任、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精密仪器系设计工程研究所所长、系副主任等行政职务,而且在学术上颇有建树。
记者通过百度搜索,发现季林红主持并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都是面向国际前沿技术和国内行业学术上的重大技术难题。他拥有80余项发明专利和20多项软件著作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卓有成效。
20年前,他负责并承担了原国家经贸部重点技术攻关项目“自走式三行玉米收割机”的研制和试验任务,手下诞生了国内性能最佳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其样机演示曾在中央电视台作为新闻播出,其技术已经获得广泛推广和生产应用。
2004年,他向科技部提议并在交通部立项的“远洋船舶压舱水处理技术与装备”“水生动植物与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等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实施国际公约的履行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02年开始,季林红团队作为清华大学跳水队科技训练的技术支持单位开始了面向竞技体育的科研,在此后几年里,先后为国家冰上运动中心的大道速滑、短道速滑,水上运动中心赛艇和皮划艇,自行车、排球等国家队提供了包括体能、技能等训练技术和装备研制的科研支撑,培养了多名奥运冠军,引导了我国高水平专业队在多学科交叉合作及科技奥运的技术发展。
作为康复医学工程的先行者之一,2000年季林红教授和他的团队提出的神经康复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提案,获得了科技部863机器人主题在康复医疗领域的第一个被资助课题,经过与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合作,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台上肢神经康复机器人,在训练模式、痉挛解消、量化评价等关键技术上获得了突破,在临床50多例患者实验取得了良好疗效。该团队的创新性工作获得包括美国MIT、西北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际著名康复医学专家的一致好评,并由此开启了国内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热潮。
近20年过去了,季林红教授及其团队又先后开发出了早中期偏瘫患者下肢康复机器人、截瘫训练外骨骼机器人、偏瘫外骨骼机器人、本体感觉训练机器人、痉挛检测机器人等训练技术及装备,且这些机器人在国家康复研究中心、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北京第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305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烟台山医院等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实验,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由此奠定了季林红教授在国内外康复医学工程领域的学术领导地位。其创新性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得到科技部、基金委、民政部等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还专程到季林红教授实验室进行调研。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火车相撞事故中受伤,被英国医院宣布为脑死亡成为植物人,北京宣武医院医疗团队使她奇迹般地恢复过来,其中清华大学季林红教授实验室为宣武医院医疗团队研制了专门的量化评价装备及康复训练器材,为刘海若的顺利康复提供了技术保障。
“这些研究成果和技术,都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不论水平和质量都处于世界一流,但是真正转化为产业、造福人类,还需要一段路要走。”这也一直是季林红寻求突破的问题。为此,他率团队与北京各大医院和山东、深圳等地医院建立了合作平台进行医工合作,开展临床技术研究实践。
不遗余力 反哺家乡
此次季林红教授宜昌工作室在市一医院挂牌,是宜昌与清华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合作上的重要成果。此前,双方已经你来我往“恋爱”四年。
2013年,宜昌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团队敲开了清华大学的校门,找到了宜昌籍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季林红、闵勇、余刚等教授。看到来自家乡的“亲人们”,季林红非常热情、积极支持,动员了多位教授与宜昌市企业合作接洽。
此后,双方往来频繁,不断寻找合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2016年夏,市委组织部率市一医院专家团队再次赴北京,与季林红团队等高校科研团队进行对接。
季林红教授团队前沿的康复理念和前沿技术可为市一医院甚至宜昌地区的康复事业带来积极作用。而市一医院新的门急诊综合大楼已经投入使用,医院软硬件环境全面提档升级,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两个重点专科需要前沿理念和技术的支撑、引领和发展。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5月,宜昌人才工作团队再次前往清华园,与季林红教授研究室进行洽谈。七八月间,市一医院又与季林红教授进行了频繁对接,共同敲定建立工作室具体事宜。
“季林红宜昌工作室的成立,给市一医院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领域,非常新鲜。”在季林红教授宜昌工作室揭牌仪式上,市一医院院长崔向军高兴地说,感谢市委组织部牵线搭桥,季林红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医院非常有意义。
在宜昌,季林红教授将主要用物理和工程学方法来解决运动能力恢复和神经高效再生等技术问题,如在康复医学领域推行人机交互、智能康复、脑控等技术,即尝试用人的意志控制机械,用物理和工程方法训练和刺激神经实现神经再生,在运动能力和神经协调控制方面寻求高效康复新技术,将为偏瘫、截瘫、自闭症以及运动失调等患者带来福音。
犹如当年放弃在日本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科学研究,季林红对于回报家乡也是不遗余力。他不仅自己无条件贡献出多年的研究成果,而且还牵线搭桥,将清华大学最好的智力资源引到宜昌。
2014年5月,在季林红的牵线搭桥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机械设计教研室主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温诗铸教授来到宜昌,在宜昌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清华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宜昌企业走向世界提供科技支撑。
“宜昌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城市,尤其是地处长江中上游交界处,特别适合于发展养老和康养产业”,季林红表示,他愿意带领清华大学的专家团队,为宜昌发展康养产业献计出力。(三峡日报 记者 黄春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