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丨远安县探索军地融合破解山区人才难题

创新引领发展。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远安,作为我省唯一整体不对外开放县,近年发展却风生水起。原因就在于,成功弥补了多年的最大短板——人才。特别是以创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县”为契机,全面推进军地融合,借力军企的强大智力优势,趟出了一条独特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互动共赢”,支撑人才落地

“远安给人第一感觉是‘远’。处身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段,窝在宜昌、襄阳、荆门、荆州等‘大块头’中间,虽也是楚文化重要发祥地,但很多好东西不为人知。我来了后才知道,远安的真正特点,是‘安’。”远安县挂职副县长万小敏对记者说。

万小敏,80后,湖北航天飞行器研究所研究员、华科大国家光电实验室研究生。去年11月,他挂职远安,一来就引进商业航天固体、液体动力系统试验平台2个“军转民”项目落户,大力推动了远安“航天动力之乡”建设。上月初,又促成武汉光谷航天三江激光与远安签订招商引智协议。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率19位高管专程到远安,深度磋商军地产业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远安正式生根。

军民融合一直是远安发展的首选,由县委书记挂帅成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导小组,研究相关机制,与中国航天互派人才挂职是其中重要一项。今年5月,湖北航天动力与材料技术军民协同创新中心暨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远安挂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中科院研究员张延强率团队进入工作,现已攻克企业技术难关10余项、申报专利5项,形成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

远安还采取“柔性引才”方式,与武大、复旦等6所高校“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为高端人才聚集提供空间,借力为远安培育本土人才200多人。“远安的同志总说谢我,其实我该谢远安。通过基层锻炼,我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万小敏说。

“一点多联”,支撑项目落地

对军工,远安是“支持为主、参与为辅”,以远安为“中心点”,以不同军工企业、科研院所、民品企业为“联系点”,建立以军工企业为主导,军工配套、机械制造、军工食品医药保障为辅助的产业体系,有效聚集人才。

去年6月,远安与中国航天科工、宜昌市政府、宜昌国投共同投资10亿元,设立全省首个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助力中国航天多项技术成果在远安转化、产品在远安生产;占地7000亩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初具规模,投资62亿元的航泰科技特种材料及设备制造项目、投资12亿元的天元公司航天推进剂项目、安众科技GPS定位器及快舟固体动力系统等一大批军工产业配套项目相继落户。武大教授、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精细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廖俊,武大博导、湖北航天动力与材料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驰联合相关团队,投资2亿元在远安创设商业航天项目,未来5年投资计划逾10亿元。

人才是“凤”,项目是“枝”。目前远安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校企工程技术中心1个、高新技术企业12家;已引进省博士服务团成员、省“特职人才计划”挂职博士硕士、中国航天科工硕士等高端紧缺专业人才411名。

“三线文化”,夯实情感根基

远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线”城市之一,是国家“三线文化”重点保护县,很多老军工遗址至今保存。弘扬“三线”历史,开发“三线”遗迹,打造军事文化爱国教育基地,加之推行全域旅游,远安对集聚人才极富吸引力。

武汉光谷航天三江激光总经理许学军曾在远安工作多年,对远安情如故土,他对记者说:“一回远安,就恍如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感觉自己依然青春勃发。”近日,他与远安签订合作协议,并将广泛联络在远安工作过的三江人“回”远安,全力支持远安军地融合发展。

目前,066基地历史博物馆已获国家批复并启建,“三线人”情归故里,远安人“不求所在所有、但求常来常往”的迎才风气日盛。

相比别处,远安的发展有很多短板,但换个角度,短板恰恰是长项,打好军民融合牌,破解山区人才难引进、易流失难题,远安人下了功夫。远安县委常委王健飞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民创新不光专家学者、不光工人农民,地方党委政府尤其需要创新。远安有个著名景区叫‘鸣凤山’,祖先留这么好个名字给远安,我们一定筑好巢,引来万千彩凤,鸣出时代最强音。”(《湖北日报》12月3日第1版 记者 刘振雄 通讯员 郭莎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