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郭跃进、田玉科、郑心穗、丁烈云、马敏、尹镇龙、陈平平、郑军、胡树华联名吁请国家,支持武汉建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在这份以郭跃进委员为第一提案人的拟提交重点联名提案中,委员们列举了武汉科技创新基础条件雄厚、创新能力位列副省级城市前列、国家创新战略部署成绩斐然、创新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认为68位两院院士、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批国家创新战略相继部署,是武汉承接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
9位委员认为,武汉有条件更有责任承接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打造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腾飞的脊梁。吁请国家从4个方面给予武汉支持:
支持构建一批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支持武汉以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在生命科学、脑科学、生物防范、高温超导体、信息科学等领域取得突破,支持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超级计算武汉中心、高功率太赫兹源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落户武汉。
支持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能够支持武汉创建继上海、北京、合肥之后的全国第四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
支持武汉在集成电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种业自主创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健康保障等专项领域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支持开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验,在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双创、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更大的改革创新,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体制机制上做进一步的创新改革试验。
既要顶天,还要立地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热议武汉打造国家科创中心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辉 江卉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创新缔造中国高度;
蛟龙入水、海上钻探,创新成就中国深度;
高铁飞驰、天河运转,创新缔造中国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作为科教大城和创新型企业基地,武汉如何奔向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让科技创新顶天又立地,助力全国全省发展?住鄂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
创建国家科学中心,让科技创新“顶天”
今年元旦前夕,喜讯传来,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落户华中农业大学。这意味着,该校将担纲我国“准主粮”马铃薯的研发,致力于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实力。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唐瑾的一份提案,促成了这一重量级实验室的落户。2015年以来,唐瑾委员连续两年呼吁建设马铃薯重点实验室,全国政协全力督办,最终被国家农业部采纳。
科技创新要“顶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未来发展。“武汉要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要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平台。”唐瑾委员认为,马铃薯重点实验室落户经验值得借鉴,武汉要发挥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脉冲强磁场试验装置等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势,在生命科学、脑科学、生物防范、高温超导体、信息科学等领域取得突破,建议国家支持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超级计算武汉中心、高功率太赫兹源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落户武汉。
委员们认为,武汉拥有的国家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各类创新平台规模实力都处于全国前列,具备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条件,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能够支持武汉创建继上海、北京、合肥之后的全国第四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
多链链接,让创新成果走下书架走向货架
科研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如何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
郭跃进委员认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推动各种资源向有竞争力、创新力的企业汇聚。新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源头创新的培育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光谷生物城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8年来,生物城30平方公里的园区,没有引进一家房地产企业,所有基础建设围绕产业展开,一门心思引进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平台、资源,形成创新集群。近千家创新型企业,互为上下游产业链条。从全球首创“稻米造血”到肿瘤精准治疗新技术站上世界舞台,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武汉生物军团全面崛起。
“创新力量中,企业是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是生力军。”丁烈云委员说,武汉的高校尤其是研究性大学要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论文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
委员们认为,武汉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走下书架,走向货架。
铺设“快车道”,让创新因子活跃大地
从第一根实用化光纤诞生开始,我国光通信几乎所有“第一”项首创均源于武汉邮科院。
“类似的第一,武汉还有很多。”委员们历数武汉科创优势,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优势——
测绘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等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创新能力位列副省级城市前列;
创新生态环境优越。在国内率先探索实施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舒红兵委员认为,武汉要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方面大胆闯试,铺设“快车道”,让创新因子活跃在荆楚大地。(湖北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