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记者在远安县花林寺镇横岩坪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看到,小区内整洁亮丽,保障设施一应俱全。安置在这里的贫困村民同吃同劳动,实行“计工分制”统一管理。80岁的贫困村民王化绪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党的政策好,干部作风实,自己也要努力啊!”
精准扶贫政策好,人力、财力、物力汇集。然而,扶贫并非发钱,如何才能将扶贫扶到“点子”上?如何使好政策落地“不打折”?远安县立足县情,针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相继出台了教育扶贫、产业发展、兜底保障、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20余项专项扶贫政策,在政策落实上下足了“功夫”,真正实现了精准施策。
教育扶贫不计成本
教育是为了下一代,在教育扶贫方面,远安从不“吝啬”。围绕每一名建档立卡贫困生,由县教育局牵头,实施入学保障、学业帮扶、精神充实、信心提振和生涯规划等五大工程。两年来,全县共发放各类助学金近370余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660多万元,义务教育及中职学校改薄投入5580万元,惠及贫困学生近2000人,全县无一人因贫困失学。
嫘祖镇西河村贫困学生小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全靠外公外婆养大。今年高考,小竺考了585分,被兰州大学录取,根据教育扶贫政策,他成为“金秋助学”对象,将领到2000元助学金,通过民政救助,大学期间还有每月200元的生活补贴。茅坪场镇长荣村贫困村民余光炯家庭困难,儿子在县特殊学校就读,享受教育扶贫政策,今年入学费用全免。
为让贫困学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该县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双导师制”, 在学校老师担任第一导师的基础上,从全县各单位选派百余名科级干部担任贫困学生的“第二导师”, 汇聚各方力量传递爱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树立信心。
同时,该县大胆创新多元化扶持与资助政策,不遗余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阳光家园”品牌不断深化,“阳光家庭”模式逐步延伸,关爱“三留守”持续发力……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爱心人士多方共同参与的教育帮扶体系落地生根。
产业扶贫全力而为
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围绕如何落实产业扶贫政策,通过市场主体带动,激活产业“造血功能”,为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提供保障,远安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江范村党支部书记曾安红和村里另外5位村民发起,成立了牧草种植合作社,从事牧草种植、加工和销售,并与福康安公司签订合同,解决了牧草销售问题。依托互助合作社模式,通过土地入股、设备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目前发展正式社员29户,其中19户为贫困户。社员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500元,土地租金按每亩500元折算,还可在合作社里务工。
目前,该县已投放互助合作社基金规模达4500万元。像江范村这样的合作社,遍布远安县,大大小小已有40多家,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通过产业帮扶政策对接,一大批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金融活水“解渴”产业扶贫。县政府投入2000万元撬动2亿金融信贷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企业、种养大户带动周边贫困户就业,可按照政策享受政府贴息、银行利率优惠。扶贫政策用得好,更多的资源资产被唤醒,充分实现了“一企带多户、一村带一片”的脱贫效应。
据统计,远安县目前通过龙头企业对接贫困户已达2061户4683人,通过电商扶贫,发展订单农业,提供务工岗位、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多样化的产业扶贫政策,让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贫困群众收获了“真金白银”。
兜底扶贫应保尽保
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着眼于整县脱贫,该县将保障贫困对象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置,补齐水电路房等长期制约贫困户发展的“短板”,织牢了政策“兜底网”。
除按照国家政策及时提高保障标准外,该县适时提高救助标准,扎实推进五保、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做实做细“阳光超市”政策。通过对接贫困户求职数据库和企业用工数据库,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综合效应,目前已为贫困户对接各类岗位近2000余个。
留住青山绿水,搬出幸福生活。该县锁定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887户1771人,针对不同类型的易地扶贫安置对象,积极谋划拓宽安置渠道,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新模式。嫘祖镇分水村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管理员黄德全说:“搬进来后,水、电、路都不愁,我们每户分有田地,还有光伏发电的分红。推行统一管理后,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兜底不能“一兜了之”。在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该县注重“扶志”与“扶智”结合,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通过举办屋场会、脱贫示范户表彰会,树立了一批“身边的脱贫榜样”。 “精准扶贫·圆梦小康”送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风靡镇村,寓教于乐,收效明显。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扶贫效应不断显现,昔日偏远山乡渐成脱贫热土。洋坪镇洋坪村贫困户徐同仕家大门上贴的对联是:住新房勿忘党恩国政 脱贫困感谢干帮群助,横批:盛世梦圆。(三峡日报 记者 王丽清 杨春艳 通讯员 高轶凡 彭简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