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水田坝乡王家桥村生活垃圾治理小记

“生活垃圾的‘待遇’越来越高,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啦。”日前,记者在采访秭归县水田坝乡王家桥村村民王先生时他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从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到每家每户垃圾分类,再到垃圾集中回收利用。

转变在这里已经成为现实。

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到户

“垃圾分类还是靠村民自觉,所以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王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杜海林说。

不仅在村里的宣传栏里张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王家桥村还从贫困户中招聘4名村庄保洁员,挨家挨户发放垃圾分类指南,指导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工作,让村民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

村落生活垃圾有了“归宿”

“以前垃圾都倒在附近的沟里,现在不仅有了垃圾桶,我们还晓得把不同的垃圾丢到不同的垃圾桶里面。”王家桥村村民郑女士笑着说。

近年来,王家桥村先后投资13多万元建成垃圾房3个,配备垃圾桶500多个。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两个标有“不可回收”和“可回收”的垃圾桶,农村生活垃圾有了“归宿”。

让环境卫生差的“红红脸”

王家桥村还定期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做得好的,介绍经验,做得差的,要说明原因,让其“红红脸”。

办法很简单,但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与此同时,该村还采取“谁收集谁收益”的原则,只要农户和保洁员将再生资源送至可回收垃圾收购点回收,就可从中得实惠,增强了村民的积极性。

无害化处理率提高至75%

为实现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常态化,王家桥村还率先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分类收集管理实施方案》,并将垃圾分类处理写入了村规民约之中。通过“户分类、村收集、乡清运”的垃圾处理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变废为宝”(可回收、能变钱)、“变废为肥”(可腐烂、能变肥)、“不可回收”(定期收集、集中填埋处理)的分类处置方式,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了75%以上,进入乡垃圾填埋场总量减少了80%。

如今,行走在王家桥村每条村道上,见不到垃圾,只看见一望无际的橘园,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将库区峡江之上的村庄装点得分外美丽。(三峡日报 记者 何宝喜、通讯员 向拥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