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
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
更是三峡集团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与宜昌肩并肩,共同“改造一片环境”,建设水污染防治和库周生态安全保护带的生动实践。
企地携手,共护一江清水
秭归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但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作用,在长江秭归段形成了漂浮物积聚区。
清理、处理漂浮物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三峡集团和秭归县政府迎难而上,分工合作。在清理支流漂浮物的同时,秭归受三峡集团委托,承担起长江干流秭归段漂浮物的清理,每年投入清漂船只6500多船次,人工16000人次,年均打捞漂浮物20000立方米,并妥善处理,变废为宝。
除了拨付清漂经费,三峡集团也积极探索便捷高效的打捞方式,打造了4艘世界最先进的机械化清漂船。这些船动力强大,日清理漂浮物3000 多立方米,而且行动灵活,面对复杂的清漂工况游刃有余,极大提高了清漂的效率,为长江的洁净争取了时间。
“以渔净水”,是三峡集团和宜昌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又一张生态环保公益名片。
共同设立“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确定每年4 月联合举办放流活动……自1984 年首次放流以来,33 年间已放流中华鲟500 万尾以上,活动影响力还在逐年增大。
为护一江清水,三峡集团还主动作为:封堵长江沿岸溢流口12 处,取缔养殖网箱1 万口,全面实施清江等6 条河流水污染防治计划,启动建设三峡库区及重点流域防治规划项目201 个……
多管齐下,三峡水库水质得到有效保护,长江干支流水质总体为优,21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符合Ⅱ~Ⅲ类标准。
下一步,三峡集团还计划投资1133万元,在秭归县投资秭归港(新、旧)两个码头建设船舶岸电系统,加速长江船舶污染治理。
项目支持,共筑一岸绿堤
一衣带水,治水不能忘记筑岸。
茅坪河,长江一级支流,秭归县城居民饮用水源地之一。
这也曾是条“揪心河”。三峡水库蓄水后,茅坪河下游洪涝频发,殃及两岸居民、农田及厂矿企业。
2010年10月,三峡集团投资3950.84万元,历时一年,完成了茅坪河河道治理项目。
治理的是河道,解除的是洪患之忧,明显改善的却是两岸的生态环境。秭归县水利局局长郑平深有感触,“现在的茅坪河河道畅通、平缓,村民安居乐业,建立起以茶园为主导产业的水土保持生态农业体系,绿树夹岸的河道生态景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的确,没有一片绿岸长堤,难育一方清水碧江
不止是洪涝,长江岸坡未整治地段问题累累:管理界限不明确,违法侵占河道、倾倒渣土等现象普遍;岸坡崩岸险情时有发生;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管网收集率低,导致污水直排……
着力构建三峡生态屏障,今年宜昌争取三峡后续规划解决资金6000万元,重点推进城区(点军区段)长江岸坡生态治理项目。
治理岸线21.5公里,范围为点军区葛洲坝坝下至艾家镇与宜都红花套交界处;铺设截污干管8.7公里;修建7个景观文化节点、50处小型景观平台;建设滨江自行车绿道、市民休闲步道、沿江城市道路……岸绿、景美、文韵的滨水生态文化廊道指日可待。
今年还有大手笔。7月,《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宜昌段二期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这意味着,宜昌将再获资9.12亿元,新建和改造长江堤防护岸28段,总长63.44公里。
凝心聚力,共植一城美景
春季山花烂漫,蝶飞蜂舞;夏季遍山碧绿,清凉宜人;秋季层林尽染,果实累累;冬季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这般巧夺天工的仙境,就在三峡库区大老岭自然保护区。
这是一座旅游资源“金山”,也是一座珍稀植物宝库。三峡水库蓄水前,135米线下区域的很多珍稀保护植物,都上移至了此地。
开发还是保护?两难间,宜昌与三峡集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保护优先。
三峡集团更是将大老岭列入三峡后续工作造林绿化工程,陆续开展了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生态廊道、野生动物栖息地廊道等建设项目。
不止大老岭。在宜昌和三峡集团的通力合作中,被列入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库周100米的生态保护带全面建成,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结构明显改善,生态屏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坝区,更是绿色尽染,鸟语花香。
“原以为这里是杂乱的工地,没想到竟是一个大花园!”这句话说的就是西园。
西园,原三峡枢纽管理区左岸的施工废料渣场,总面积78万平方米。
2007 年,三峡集团践行“不搞大拆大建”的思路,在西园种植乔灌木85种、95万株,打造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生态景观,将废料渣场改造成“天然氧吧”。
这也不是特例。坛子岭、截留纪念园、三峡苗圃、桥东桥西公园等60处绿地园区;江峡大道、西陵大道、平湖路等17 处道路绿地;六闸首护坡、西陵斜坡等16 处防护绿地……
相信,不论坝区还是库区,不论宜昌还是三峡,都会继续添绿、增彩。
>>相关新闻
屈原故里系上“绿腰带”
三峡集团支援秭归开展库岸整治工程
宽敞整洁的步道,串联着休闲公园、龙舟湾广场、飞龙玉舸等景观节点,沿路上还有观景平台、之字形走廊、景台花坛等别致小景加以点缀。在临江观景台休憩片刻,和煦的江风轻柔拂面,粼粼的江面闪烁跳跃,好不惬意……8月1日,记者重游了秭归徐家冲港湾。
徐家冲港湾是一览高峡平湖和大坝雄姿的绝佳去处,人流量很大。但原来的走道狭窄,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安全性和观赏性都不尽如人意。
2014年2月,秭归组建专班,开始了秭归县城库岸整治工程一期工程(凤凰山至木鱼岛)的施工建设。历时两年半,投资8200万元,整治库岸长度4.5公里,不仅将徐家冲段景观环境配套升级,还成功复绿凤凰山段、木鱼岛段的消落区,给屈原故里系上 “绿腰带”,打造出一幅秀美的临江图景。
“秭归县城库岸整治工程属三峡后续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类重点建设项目。”秭归县住建局项目中心主任胡志顺告诉记者,整个工程整治范围下游起点为凤凰山、上游止点至滚装码头,共整治岸线8公里,总投资2.44亿元,其中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补助资金1.755亿元。
工程建设主要实现两大目标。保障库岸安全,对148至175米水库消落区库岸,采取工程防护措施,保障库岸稳定安全;整治综合环境,对175米以上的城市生活岸线区域,结合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功能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等,实施综合整治,打造城镇沿江休闲观光走廊。
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后,二期工程(木鱼岛至尖棚岭滚装码头)也在今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内容包括木鱼岛至滚装码头库岸消落区治理工程,木鱼岛及滨湖路沿线景观环境配套工程,计划2018年底前竣工,预计投资1.638亿元,其中后续规划专项补助资金1.072亿元。“我们会用好这笔资金,为市民游客再绘一幅‘升级版’的临江美图。”
建设充电桩 提供优惠电价
三峡电能推动宜昌绿色出行
紫阳充电站。三峡电能公司提供
“不挤不抢,6分钟就能完成充电。”8月10日,记者在点军区江南大道电动公交充电桩旁看到,27路公交车在此有序地进行充电。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2016年9月,三峡电能(宜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电能”)与宜昌市公交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公交车电动化项目。同年,三峡电能斥资300万元,在三峡集团公司紫阳红线区域内,利用闲置的葛洲坝电厂油库,投资建设了纯电动公交车快速充电设备及相应配电设施,打造了宜昌市第一个纯电动公交站。
今年1月,首批18台纯电动公交车全部投放到城区27路公交线运营。“目前的充电容量可满足50台标准大巴的充电需求,保障27路正常运营绰绰有余。” 三峡电能(宜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玉华说。
除了建设充电桩,三峡电能还给出了低于市场价的优惠电价,为公交车每公里的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
下一步,三峡电能还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申报8路、22路等线路电动公交充电桩建设项目,为推动宜昌市绿色出行做出贡献。
破解世界性难题 华新水泥让坝前漂浮物“变废为宝”
每年洪水季节,或三峡库区蓄水,长江秭归段江面上都会出现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型垃圾漂浮带。
三峡坝前年均打捞漂浮物7万多立方米。这不是个小数目。
如何处理?曾经是个世界性难题。
三峡集团和秭归也伤透了脑筋,简单焚烧,影响空气质量;找地填埋,造成土地污染和浪费;露天堆放,更不是长久之计。
直到2010 年7 月,世界上第一条水面漂浮物工业化处理生产线在秭归问世。
位于三峡大坝上游40公里的华新水泥秭归公司,采用世界先进的废弃物预处理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斥资5000万元,建成集破碎、干化、机械输送、高温封闭处理于一体的水泥窑协同处理漂浮物工业化生产线。
这条神奇的生产线,让库区漂浮物实现安全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经过粉碎、烘干等预处理后的漂浮物通过进料机输送至水泥窑中分解燃烧,漂浮物经历1700摄氏度的高温焚烧,产生热量直接用作生产水泥的替代能源。
据统计,每处理3吨漂浮物产生的热量,相当于1吨原煤燃烧的热量。该生产线年设计处理能力20 万立方米,至今已累计处理库区漂浮物46万立方米,直接节约原煤成本近800万元。
更了不起的是,整个过程排放的废气远低于国家标准,并且不排放任何残渣,燃烧产生的少量灰烬还可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一定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上生产线,难缠的漂浮物就“变废为宝”,实现了漂浮物处理和节能减排的双赢。这一创举,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三峡库区在水面漂浮物处理上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具有极强的示范性。
对这个节约能源、净化水质的三峡库区“清道夫”,三峡集团也给予了资金扶持,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华新水泥秭归公司继续开展库区漂浮物处置工作。
周功虎:三峡库区的清漂夫
周功虎在打捞漂浮物。通讯员 郑家裕 摄
8月1日早,秭归悦达长江干流清漂有限公司的周功虎和队友,驾着小型清漂船从秭归滚装码头出发,开始了一天的清漂作业。
周功虎今年55岁,茅坪镇移民。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从那时起,周功虎就受聘于秭归县环保局,开展长江清漂,至今已经十余年了。
“每年6月至10月是清漂的高峰期,也是天气最热、最难熬的时候。”头上是烈日灼烤,脚下是滚烫的甲板,如同蒸桑拿。“尤其是11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甲板表面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煎个鸡蛋都不成问题。”周功虎苦笑着说。
热归热,清漂可一点都不能怠慢。一个鱼网,一个耙子,每天重复打捞动作上百次。十年如一日,周功虎手上磨破了一个又一个老茧。
“这一耙子有二三十斤,刚开始忙活一天下来,手都麻木了,回家吃饭时筷子都拿不动。” 周功虎说,可能是锻炼出来了,现在没以前那样“娇气”了。积少成多,周功虎平均每天都能打捞三四吨漂浮物。高峰期时,一船5吨也很常见。
每年汛期、蓄水期,库区江岸的垃圾被冲入江中形成漂浮物,向下游的秭归涌来,不仅污染库区环境,影响三峡通航,还威胁大坝安全,影响大坝形象。为履行社会责任,共护一江清水,三峡集团和秭归县采取源头控制、明确责任主体等措施,及时打捞漂浮物,并打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清漂船,提高清漂效率。
“希望长江的垃圾越来越少,长江的水越来越清。”周功虎期盼着。(三峡日报 记者 杨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