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脱贫!远安3个重度贫困之家的故事

远安,山大沟穷,因贫致病,因病返贫,成为代代循环的贫困魔咒。今年,根据省委要求,远安要全域脱贫。一场攻坚深度贫困的硬仗,在该县打响。连日来,记者走访远安三个重度贫困之家,记录他们的脱贫故事。

一家五人残疾患病

祁世龙跪在地里刨希望

祁世龙与家人在一起(王美玲 摄)

花林寺镇龙凤村,祁世龙一瘸一拐地从田里回来,热情地招呼记者。他卷着裤脚,脚踝处烂出一个洞。

这个家,五人残疾或患病,还拉扯着一个婴儿。

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祁世龙早年自家种了8亩地,继父家种了10多亩地,每到农忙季节,都是两头跑,经常每天只睡4小时。他说,“劳动时脚受伤,留下残疾又没钱治,我只能跪在田里,干一段挪一段,这样挪了十几年。”

有智力障碍的弟弟常半夜乱跑,最久一次祁世龙找了一周,才把他带回家;继父生病后,给继父治病欠了2万元,祁世龙上山砍了两年柴,才把钱还清;带儿子到宜昌做智力障碍理疗,孩子没出过山,想买玩具,他沿街捡垃圾卖钱,满足孩子的心愿。

种地入不敷出,至今还欠二舅家1万多元债务。送记者上山的司机是附近人,他悄悄说:“前些年,祁世龙每说起家庭,都忍不住流泪。”

“生活是苦了些,但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让家人挨饿受冻!”祁世龙说,如今,家里几人都有低保,儿子在县特殊教育学校免费住读,政府扶持养鸡和猪,每年都送米送油慰问,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最让祁世龙高兴的是,前年,在县有关单位和扶贫工作队帮助下,筹来5万元,帮他做了脚疾手术,再不用跪在地里干活。

他说:“我养好牲口种好地,脱贫没问题”。

丈夫儿女先后患“渐冻症”

易从梅20年没歇过一天

易从梅在自家猪圈(陈丽丽 摄)

鸣凤镇北门村,踏进易从梅家,只见从客厅到厨房、厕所,所有墙边都装了钢管扶手,这是以前供患渐冻症的丈夫和儿子走路用的。如今,丈夫和儿子已完全瘫痪。

63岁的易从梅双手粗糙,脸上爬满皱纹,看上去更显老。她用尽全身力气,折腾好久,才将丈夫从床边挪到轮椅上。她喘着粗气,大汗淋漓,又到另一个房间,帮卧床的儿子翻身。

曾经,丈夫有稳定工作,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和谐美满。没想到1998年前后,丈夫儿女先后患上渐冻症,女儿患病后不慎落水溺亡。

丈夫和儿子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她每天从早上5点忙到夜里12点,为他们喂饭、接尿、洗衣;天热了,一天3次帮他们擦洗身子,多次翻动身体;她不仅自己种了2亩地,还到其他村民地里打零工,一天干几小时活,挣50元工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年来几乎没歇过一天。

当地政府将她家纳入重点帮扶对象,低保、大病帮扶等特困户享受的政策,都往她家倾斜。北门村发展雷竹种植,带动村民脱贫。在村委会帮助下,易从梅把自家地全种上雷竹,一年能收入6000元。

易从梅说:“国家政策好,能帮我们的都帮了,我也不能全靠国家救济啊!趁自己身体还硬朗,多做点活儿。”

一出生就缺左腿

王休红拄着拐杖干重活

来到河口乡河口村王休红家,门前整齐地堆满柴禾,稻场扫得干干净净,猪圈、鸡舍、鱼塘,四处所见,都是主人勤劳能干的景象。

王休红打猪草(刘昕 摄)

刚割完猪草回来的王休红放下拐杖,满头大汗,一只挽起的裤腿上沾满泥巴。他热情地打着招呼,和记者聊起扶贫政策带来的新生活。

王休红一出生就缺失左腿,一辈子离不开拐杖。但他没被现实压倒,农活重活样样干,还比常人更吃苦,成了一家三口的顶梁柱。

“在政府扶贫政策帮助下,我去年种香菇、养鸡赚了8500元。”王休红擦着汗说,“今年又拿到合作社的产业扶持基金,扩大规模,发展8000袋香菇,养了100多只鸡,还喂了2头猪,种了4亩水田,养了250余尾鱼苗”。

这么多重活,拄着拐杖能忙得过来?

说着,王休红背上一篓水草,带着记者去喂鱼苗。一路都是田边小坡道,可王休红却动作麻利,三两下跳上坡,将水草洒进鱼塘。回来路上,他又走进自己搭的鸡舍,细心喂起小鸡仔。

“我每天天一亮就起床,水田、猪圈、鸡舍、鱼塘到处转,忙到天黑,农忙时也常熬夜干活。”王休红说,“政府的帮扶让我更有信心,拄着拐杖也要脱贫”。(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