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大连路隧道口山体修复前后对比效果图。 图片由市园林局提供
6月,城区两处山体生态修复试点相继完工,年内12处山体生态修复将相继开工,到2020年,城区30处山体将得到生态修复。我们有没有技术能力抚平“城市伤疤”?如何避免边修复、边破坏的局面?保护山体有没有长远办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再次采访了市园林局。
探索起步早
修复技术储备充足
7月17日,记者在高新区峡州大道看到,与江城大道、江南大道相类似,道路两边被破坏的山体都得到了治理,梯形的边坡上长满了绿草。
宜昌城建控股集团是我市开展山体生态修复治理较早的建设单位,该公司在项目建设中坚持边建设、边修复。近三年来,仅生态修复项目就立项9个,包含其他项目的修复部分,累计完成边坡修复面积约71万平方米。
“开展边坡修复首先是出于工程安全稳定的考虑,希望通过护土固坡;其次是出于环保生态考虑,防止扬尘污染大气;还有景观美化的作用。”城建控股集团技术人员鲁宇宙告诉记者,城建控股集团负责的项目,全部开展了生态治理,只是根据土地的开发性质,治理程度有所不同。
2007年,城东大道建设中,我市首次使用了生态修复技术。历经10多年的经验积累,如今我市已掌握和使用边坡修复的6项主要技术,可针对边坡的坡度、地质、填挖方等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理,修复技术储备充足。
此外,城建控股集团还将生态修复的理念贯彻到建设日常中,使用完的弃土场撒草复绿,建设用地也会根据开发时序进行临时或永久的修复等。
市园林局绿化科科长鄢榕也告诉记者,我市正在编制城区保留山体生态修复技术导则,从最早、最简单的种植攀爬植物到现在的高次团粒喷播技术,从原先的陡坎垂直切坡到现在的梯形护坡,保护的观念和治理的技术都在不断进步,治理能力完全可以适应治理需要。
谁破坏 谁负责
城区告别“城市伤疤”
过去土地开发项目完成后,建设方一走了之,留下陡峭的山体边切坡无人过问。
“这样的情况今后不会再发生,宜昌城区将和‘城市伤疤’说再见。”鄢榕说。
今年6月中旬,市政府出台宜昌城区保留山体生态修复和维护工作新政策,相关部门将对城区的保留山体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手段,合理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确保城区山体的完整。
为此,国土、规划、住建等多部门精准施策,联手打出一记政策组合拳。
市国土资源局将山体生态修复列为土地招拍挂条件。此举意味着涉及山体生态保护的土地出让,将依据实际情况设置山体生态修复的门槛。
市规划局在建设用地规划和建设工程规划审批中,将规避保留山体生态保护区域,对周边的工程建设进行控制。
市住建委对涉及山体保护及修复项目的建设方案予以把关,监管和督办边坡治理。
市园林局对有生态修复要求的项目,在项目竣工备案绿地面积核准环节中严格把关……
其中,对于治理山体边坡更是明确作出“谁破坏、谁负责”原则。要求项目业主对项目建设被破坏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修复与项目建设同步实施,项目业主自行出资修复山体。无项目业主的,由财政部门分担修复资金。
一系列的保护管控措施的出台,建立起一套长效保护机制,有效避免边修复、边破坏的局面产生,从源头上遏制破坏保留山体生态的行为。
“保”“修”结合
生态修复还绿予城
有效保护保留山体,避免自然山体受到破坏,只是山体生态修复的一方面,对于过去已经破坏的历史欠账,还要用修复的手段还城市以青山。
为方便统一协调,由新区推进办统筹协调城区山体生态修复工作。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葛洲坝宜昌基地管理局等也将承担起辖区内山体生态修复职责。
分类型开展山体修复。对未被破坏的保留山体,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以保护;对辖区山体修复工作,因地制宜、一山一策,进行山体绿化;对具备公园建设条件的山体配套基础设施,建成城市山体公园等。
市城管委、市林业局以城管执法、林业巡察等方式协助各区进行管护;市园林局将实施绿化补植、景观再造的山体和山体公园纳入城区公园绿地管理;各区和高新区及葛洲坝宜昌基地管理局指定管护单位对边坡绿化的山体进行管护,落实管护责任。
“建设用地修复后可能面临再破坏,浪费修复资金,所以目前山体生态修复项目只针对规划保留山体,建设用地没有纳入其中。”市园林局绿化科罗常青解释说,但对建设用地山体的边切坡治理,我市提出了要求。
通过加强源头上管控,持续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衔接保留山体和建设用地,宜昌城区不见裸露黄土山体的梦想触手可及。(三峡日报 记者 田东明,通讯员 罗常青)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