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3D制造、智能电网……7月8日下午,华创会“协同创新智造未来”智能制造论坛人气爆棚,演讲嘉宾带来的“黑科技”让人脑洞大开,可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连连加座。
华科教授展示金属3D打印技术
已签约美国通用和法国空客
“借助‘铸锻铣一体’金属3D打印技术,我们制造出世界首批3D打印锻件。”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张海鸥带来了“十年磨一剑”的金属3D打印技术,引发海内外嘉宾关注。
张海鸥介绍,3D打印是一项先进制造技术,但也有致命缺陷:没有锻造环节,制件性能及可靠性不高,很难打印经久耐用的材质。“铸锻铣一体”金属3D打印技术则另辟蹊径,在3D打印过程中把金属铸造、锻压技术合二为一,实现了边铸边锻等轴细晶化,大幅提高了零件强度和韧性。
“目前,已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和法国空客签订合作协议。”张海鸥透露,与通用电器公司合作已经进入样品测试阶段,金属3D打印零部件通过测试后,通用公司有望批量采购。
日本专家带来“互联网+”养老系统
床下一块芯片,就能健康预警
一张小小的芯片,就能实现对老年人和心血管亚健康人群的远程监护、预警和辅助诊疗。来自日本的半导体专家李祥展示了他最新研发的健康养老云感知监护系统。
李祥介绍,他在日本从事多年健康养老服务产品研发工作,健康养老云感知监护系统是在消化吸收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发的一款产品。该系统将无拘束(非穿戴式)生命信息健康检测专利技术与多媒体云计算互联网无线通讯技术相融合,为居家老人、社区和养老机构、心血管病患者及危险人群、睡眠质量不佳者提供健康养老云服务,实现对以上人群的远程监护、预警和辅助诊疗。
“只需在床垫下或坐垫下放置一块芯片,系统就能实时搜集被监护者的心率、呼吸、体动等体征,实时进行分析、判断,当系统检测出异常状态时,通过声音和网络及时通知相关护士、医生及患者家属。”李祥说,使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的远程生活照料护理和实时的生命信息健康感知监护,“老人出现心跳、脉搏异常变化,呼吸暂停等症状,系统能第一时间通知监护人,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上传病例几小时,手机收到结果
机器人“landing”破解“诊断难”
一名河南妇女,来到当地的兰丁实验室,通过机器人扫描,得出细胞数据,经过云平台分析,仅仅几小时,就从手机上接收到了诊断报告。而且,这种“尖板眼”已经进入实际应用。
“目前,全国的病理医技人员大约只有一万多人,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一旦得了大病,由于诊断人员的缺少,和对诊断结果的不确定,往往需要去几个医院,找几个专家,才能确诊。”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林祯成介绍,以宫颈癌为例,我国有3亿适龄妇女需要做宫颈癌筛查,但目前覆盖率仅为25%,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80%的水平。
有没有一种手段,让诊断方便快捷?成立于武汉的兰丁公司,研发出的机器人“landing”,实现了这一目标。
专家比喻,人工检测,是让病理医生坐在显微镜前找癌细胞,如同在几万粒黄豆中挑选几粒烂黄豆,费时费力,且诊断结果还会受医生经验、心情、疲劳等因素的影响。“landing”则将标本与海量的病例数据进行比较,将每一个细胞进行自动扫描分析,然后比对,得出最客观的诊断结果。
与人工检测相比,“landing”的优点在哪?林祯成说,首先是准确性的提升,经过研究,人工诊断的敏感度约为42-73,而机器人诊断,敏感度可达到90以上。其次是医疗手段的优化,传统方法医生需全程参与,工作量很大,而兰丁公司的检测方式,医生仅需对“阳性”病例进行复核。第三是检测速度更快,大部分病例仅需3-4小时即可出结果。第四是成本低,以宫颈癌为例,一次检测只需人民币300多元。
“在人工智能诊断领域,我们的技术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已经领先。”林祯成认为,人工智能诊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海量的病例标本,标本越多,诊断准确度越高。兰丁公司目前在国内外已有300多家实验室,仅宫颈癌诊断就具备每月108万例的诊断能力。这些案例又会被上传到云平台诊断库,进而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技术已经成熟,人工智能诊断离我们还有多远?专家认为,仍有一些障碍需要突破。目前通行的细胞病理医生专业规范条例,须由医生对诊断结果签字才能生效。医疗机器人的诞生,将促进医疗行政部门的决策者对新技术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乃至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思考。
华科团队带来人工智能“黑科技”
人脸识别让通缉犯无所遁形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警方可在茫茫人海中轻松找出在逃的犯罪分子。华中科技大学李开教授带来了他的最新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人脸识别搜索引擎。
李开介绍,人脸识别系统利用分布在机场、火车站、海关等公共场所的高清摄像头,对在逃通缉犯进行实时搜索、布控,并可扩展出目标定位、轨迹追踪、人物关系等系列应用。发现嫌疑人及其同伙后,系统将自动报警,将相关情况实时传递给附近警员,以便警方迅速展开抓捕行动。相较于过去凭记忆、凭经验、凭感觉的人工识别的低效率,人脸识别更加高效、便捷,能真正做到让罪犯无所遁形。
除助力“追逃”外,该技术在几乎所有需要身份证或身份识别的领域和场景都可应用,例如特殊场所的门禁系统、各种考试场合。日前,支付宝宣布已完成“刷脸支付”从实验室到商用的最后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坐车还是购物,大家再也不用担心没带手机钱包或者手机没电了,“刷脸”就可走遍天下。
7家VR、AR企业“秀”创意——
虚拟现实:不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你以为戴个VR头盔或是VR眼镜,看一场电影,玩一个游戏,这就是虚拟现实了?
NO!VR不是你所想的那么简单。
华创会“虚拟现实”投融路演对接会上,7家率先尝试应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企业大“秀”创意,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在多个现实应用的场景。
模拟维也纳洪水流速,提前预警
大连有一个老火车站,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当地政府想将其“搬”到新址,并重建一个一模一样的火车站,可是勘探设计人员花了半年时间也没能完成所有的测量工作。
“通过照相、扫描、点匀,把火车站的图形扫描下来还原成三维图像,只需要3个小时。”在路演对接会现场,奥地利VRVIS虚拟现实可视计算研究中心大中国区首席代表、维尔科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中一说。
“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是完全吻合,并且是一比一的关系。就像人的影子一样,你怎么动,影子也怎么动。”刘中一称,未来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把它数字化放在计算机里克隆。
刘中一介绍,虚拟现实可视计算技术将在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灾害及应急决策管理系统虚拟仿真技术、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及公路、铁路规划上展现重要作用。
“上述这些看似十分“虚幻”的前景实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已经触手可及”,刘中一说,以防灾应用为例,2013年,距离维也纳40公里处的地区洪水灾情严重,但是因防洪墙有效可靠,洪水并没有给城市造成太大损失。科学家就是利用虚拟现实和可视计算技术,建造了3D城市图像平台,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洪水以不同流速涌进城市,分析在哪些地区、设置何种高度的防洪墙可有效遏制洪水来袭,并可做到提前预警,疏散人群。
VR+教育,走进细胞内部观看蛋白质
地理课堂上,学生可以身处宇宙,亲眼见证地球公转与自转,瞬间感知四季变化,亲手丈量太阳高度角。生物课上,学生可以走进细胞内部,近距离观看蛋白质的转录与翻译……
和思易科技公司带来的一款“和思易技术教育VR实验室解决方案”的项目,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开创全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实现场景互动,极大提高教育效率。
“VR作为一种新技术,改变了以往课堂上老师使尽浑身解数、有些学生却很难理解的窘境,使得即使想象力不那么丰富的学生也能对知识点印象深刻,知识生动有趣,学生学习也事半功倍。”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想用VR让孩子们感受奇妙的世界。
据介绍,VR+教育不仅能够满足教育知识点呈现方式的升级、高难度教学目标的生动呈现,也能满足教学实践操作和自适应探究学习的需求,给传统教育带来颠覆式创新力量。(湖北日报客户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