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新来到贫困户黄自淑老人家中,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
“活了70多年,从来没有想过能在新家门口种茶园,还有大茶厂,茶叶当天采当天卖,拿着现钱,收入还年年涨……”每天早起,夷陵区下堡坪乡74岁的老奶奶黄自淑最爱干的事儿,就是绕着村里的茶园转上一圈。
看着上千亩的精品茶园,郁郁葱葱的茶苗,黄奶奶的心里乐开了花。
“托汪厂长的福,我们都是‘拎包入住’。”黄奶奶的新家,位于磨坪村的集中安置点,一排排别具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干净明丽,房前种菜,屋后茶园。雨后初晴,放眼望去,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一片苍翠。
原来,黄奶奶所说的“汪厂长”,就是秀水天香董事长汪家新。磨坪村位居大山深处,茶叶天然醇香,却因交通不便,村里没茶叶加工厂,茶贩子压价、赊账成常事,乡亲们辛辛苦苦采了春夏秋几季茶,一年下来的收成却是几张赊账的白条。2009年,汪家新投资800万元,在磨坪村建起了一座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为乡亲们筑起了一座希望之厂。这么多年,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汪厂长”。
去年底,下堡坪乡首批15个易地搬迁安置户搬到了蛟龙寺村。搬迁入住当天,汪家新拿出近5万元,为各家各户购买了桌椅、板凳、被子等生活用品,家家户户装上了节能灶,解决取暖问题。集中安置后,原来的土地已不便耕种,村里又没有机动耕地保证他们的生产资料。怎么办?
汪家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从村里流转了40亩精品茶园,为每户解决产业配套。同时,给茶苗、给肥料、给机器,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不搬迁,谁也不愿回来,山里风景虽好,但苦得没办法。”58岁的村民杜宗满,和很多村民一样,住在山陡路窄的大山深处,就地发展,无法脱贫,只好常年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
如今,在安置点,汪家新帮乡亲们把茶园修好,茶苗栽好,施好肥,“弄得妥妥地,才放心地交到了我们手里,一搬过来,直接就可以采茶赚钱了。”今年春,杜宗满带着两个姑娘一起采茶,收入了七八千元。“幸福的生活像是在做梦!”
“茶叶卖不出去,就给我打电话!”在汪家新的手机里,存着300多个贫困户的电话,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贫困户打来的电话,他都会接听,并且第一时间解决乡亲们反映的问题。
在汪家新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3本看着有点普通、内容却各不一样的联系卡。这可花费了他不少心思。汪家新通过摸底调查,将1191人分成贫困户、残疾人、特困户3种类型,分别给他们发放了合作社贫困户联系卡、秀水天香残疾人联系卡、党员联系卡。
每次开群众会,他就拿起话筒,现场报上自己的电话号码,“有什么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只要是咱们签订协议的贫困户,有哪些事项没做到,还有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给我讲!”
如今,只要有空,汪家新就会走村串户与村民们交流,在他看来,只有多听取乡亲们的心声,了解民之所需,才能为民代好言。
他说:“贫困户的事儿,社员的事儿,老百姓的事儿,都是天大的小事儿。”机器怎么用,怎么种茶、采茶、管茶、卖茶,只要乡亲们来问他,他都事无巨细,一一讲解,让乡亲们不因发展而愁,不因销售而忧,不因技术而虑,不因资金而急。
在磨坪村九组,社员魏长明一家5口人,原来一年收入不足2万元,现在仅茶叶一项收入就达到了5万多元,不仅住上了小洋楼,还买了小轿车,真正实现了以茶建房、以茶卖车、以茶养家、以茶兴业的致富梦。(三峡日报 记者 梁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