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湖北电影周落幕 宜昌影视创作渐入佳境

2017年6月25日—28日,由湖北省文联、三峡大学主办,宜昌市文联协办的第二届湖北电影周在宜昌隆重举行,本次电影周入围40余部电影作品,最终评选出《北纬30度之爱》等10部作品获得优秀故事片,《漂洋过海来爱你》等5部作品获得最佳故事片奖,《谁杀了潘巾莲》等3部作品获得优秀网络电影奖,《天使驾到》获得最佳网络电影奖,《柔力无极》等6部作品获得最佳短片奖。

其中,最佳短片《柔力无极》正是典型的“宜昌创作”,这部影片由宜昌市残联、宜昌市影视家协会联合出品,主创人员多为宜昌人,且主要在宜昌本地取景拍摄。事实上,近年来宜昌为推动全市文化发展繁荣,建设文化强市,一直着力打造受群众欢迎、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除本次电影周上获奖的《柔力无极》之外,一大批本土影视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事件

宜昌元素亮相湖北电影周

在本次电影周中获奖的宜昌作品《柔力无极》,讲述了青年艺术家陶禹因车祸致残,与未婚妻分手后偶遇聋哑女青年梅小雪,在其帮助开导下,重拾生活信心、找到幸福的故事。而本片的导演卢进,正是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卢进,除了女一号的扮演者王蓉是专业演员外,我市残疾人邹开元、苏发国、周光华及近百名残疾人柔力球队员也在影片中本色出演。这部影片拍摄过程中,宜昌人耳熟能详的滨江公园、磨基山森林公园观景平台都成为取景地。这部影片今年5月份完成拍摄,目前在腾讯视频等均可搜索观看。

电影周中的宜昌元素还有不少,例如获优秀网络电影奖的《谁杀了潘巾莲》,就是改编自2012年宜昌作家杜鸿在《延河》刊物上发表的一篇同名中篇小说,截至目前全网点击率过9200万。奇幻动作电影《屠魔战记》也是2016年在宜昌拍摄制作完成的。

现象

宜昌影视创作已初具规模

事实上,除了此次电影周中的几部作品外,近年来获得电影圈内认可的宜昌本土影视创作还有很多。记者从宜昌市影视家协会了解到,宜昌近年来推出的文艺精品中,影视创作占据不小的比例,涵盖了纪录片、故事片、微电影等多种类型。

在第23届上海电视节上,宜昌三峡广播电视总台许扬拍摄的《宜昌薅草锣鼓》作为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佳作,参加了电视节展映活动。这部纪录片用镜头关注宜昌的传统文化,拍摄薅草锣鼓这种普遍流行在宜昌山区各县的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许扬导演在拍摄时,按照换工薅草、打锣鼓的惯例规矩,请来农民和艺人,从早晨到傍晚,从头到尾全流程搬演一遍,真实还原劳动作息与锣鼓程序的关系,得到了广泛好评。

除了专业单位的创作之外,在宜昌,“草根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创作的队伍中。宜昌市微电影协会成立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64个协会会员单位中,既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影视创作爱好者,也有自己创业、从事影视制作的小公司。到目前为止,该协会每年创作的影视作品约有30部,其中不少还在全省甚至全国产生影响。例如,以宜昌市公安局交警为故事核心的微电影《警在囧途》,就在第二届全国公安民警“三微”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

政策

影视文艺创作可获资金扶持

宜昌本土的影视创作氛围浓厚,也与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紧密相关。

记者了解到,在市委市政府等多部门的牵头下,宜昌市成立了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领导小组,专门对具有鲜明的主题内涵、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艺术水准高的原创文艺作品进行资金扶持,其中就包括广播影视剧类,含电影、电视剧、动漫、纪录片、广播剧等多个类型。凡通过审定的扶持项目,皆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最高可达100万元。

此外,为促进本土影视创作,宜昌市影视家协会还时常会组织专家、学者对本市文艺人才的作品召开研讨会,提出修改意见,帮助打造精品。仅去年该协会就组织10多次作品研讨会。

目标

从文艺高原走向文艺高峰

宜昌市影视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广宜,对于宜昌市的影视文艺创作情况可谓是十分了解和熟悉,他告诉记者,现在本土的影视创作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当前的抱团取暖、团结协作并初具规模的局面,这是一种可喜的转变。但距离宜昌影视创作能够在全国产生影响这个目标,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打造文艺精品、扶持文艺人才依旧是市影视家协会的重要工作,力争从“文艺的高原走向文艺的高峰”,这将是整个宜昌影视创作的未来目标。(三峡商报 记者 佘昌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