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几个27年?27年该怎样度过?
组织招聘会5千多场,服务企业2万家,帮助20万人次找到工作。这是共产党员杨学锋在27年就业工作中交出的答卷。
企业的“老熟人”
1990年,33岁的杨学锋从部队转业到宜昌市劳动就业局,从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到副局长,直到今年5月退休,一干就是27年。
几十年来,在无数次打交道中,杨学锋成了企业的“老熟人”,一遇到问题,大家都想着找他。
2010年,某集团因业务拓展,要在短期内招工1000人,负责招聘的集团副经理天天为此事发愁,最后找到了杨学锋。杨学锋当即和同事到该集团了解情况,找到问题症结后,他认为可以和高校合作,解决用人需求。
“正好趁这个机会,给我们宜昌招一批人才来。”杨学锋说干就干,在接下来的两个月,跑遍了宜昌和武汉的高校,很快“百校进宜昌”系列招聘活动成功举办。40所高等院校与宜昌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输送高技能人才5000余名,该集团的用工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可是,新问题随之而来。由于该集团的宿舍楼正在建设中,部分员工无房可住。杨学锋跟员工们表态:你们是我招进来的,我不会甩手不管!通过多方打听,四处求援,杨学锋终于帮助企业为员工们租到了一栋楼,解决了燃眉之急。
2012年底,一家大型制造企业面临大规模裁员,2000余名职工面临转岗安置。因为经济补偿金、社保欠费等遗留问题未达成一致,职工的情绪很不稳定,矛盾一触即发。
杨学锋临危受命,把办公地点搬到企业,每天和职工们“泡”在一起,掏心掏肺地跟职工们交流。一开始职工们很有戒心,也不配合,慢慢地他们的情绪越来越小。一个月后,大部分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事后有人问他:两千多人,一旦出事就是大事,你难道就不怕吗?
杨学峰说:“我当然怕,但这些工作总要有人做。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走到企业和职工中间去,总有解决办法。”
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
农村出身的杨学锋对基层群众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他们的事格外上心。
有一回,他看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蹲在服务大厅的角落里流泪,当即上前询问。
老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职工,由于职工档案不齐,无法享受应有的退休待遇。他从夷陵区到城区,来回跑了很多趟,事情没有解决好。
杨学锋拍着他的肩膀说:“情况我晓得了,我来问一问。”
杨学锋迅速召集相关科室人员,在就业局的档案库数万份档案里一本一本翻找,结果没找到。杨学锋又四处联系,多方打听,终于在老伯的原单位找到了证明材料,解决了老伯的心病。
“我本来以为没指望了,幸亏遇到了你这个好人!”面对老伯的千恩万谢,杨学锋歉疚地表示,你跑了这么多趟,事情本来可以办成,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好。他又对窗口工作人员说:“以后别人来找你们,不能就事论事,要多换位思考,往前想一点儿,往前做一点,这样服务效果就会好很多。
特别是需要和其他部门沟通的事情,你们就比服务对象方便得多,起码人熟一些吧。”
因为热心,杨学锋有时也会受些委屈。
一次他看见一名办事群众情绪激动地指责一名同事,就上前了解情况。没想到那名群众冲上来就是一拳,杨学锋当场成了“熊猫眼”。
同事报警后,没想到杨学锋反而替打人的群众解释。原来是该群众在办理业务时,因为不符合办理条件产生了误会,一时冲动打了人。
气氛缓和后,杨学锋跟他讲:“老弟,你打人肯定是不对的。我是行伍出身,军人的血性我还有,但我不会和你计较,因为我是国家干部。有些事情,国家有规定,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很为难,必须按规定办。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你也要理解我们的难处。”该群众听后,慢慢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找到杨学锋的办公室反复道歉。
事后,杨学锋专门组织分管科室负责人开会,告诫同事们说:“群众来办事,有时心里很急,说话做事难免冲动一些,我们要多理解多解释。他们吼也好骂也好,不能办的事,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解释好,尽量求得理解。”
亦师亦友的“大哥”
“既爱又怕”——这是年轻干部对杨学锋的感受。
今年3月,一名青年干部临时抽调参与重点项目。由于新岗位任务繁重,他倍感压力,情绪有些消极。
杨学锋听说后,专门找他谈心。针对他的惰性心理,杨学锋严厉地批评道:“把你抽调过去参与重点项目,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好平台,吃点苦吃点亏怕什么,如果你把它当做负担,就不可能进步!”
事后,有人劝杨学锋,都要退休了,何必还做恶人?杨学锋说:“这些年轻人底子都不错,关键是要引上路,我不希望别人说我带的人不行,现在对他们要求严一点,以后就会走得稳一点。”
对新来的年轻人,杨学锋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耐心指导。一位入职不久的年轻人,因为缺乏经验,在工作上出了一些差错,杨学锋就耐心地告诉他该怎么做,甚至连公文格式、字体这些细小问题都一一指出来。
五十多岁的杨学锋,从零开始学用QQ,学用微信,学互联网应用,有不懂的就问年轻同志。在分管多个新科室以后,他更是从头学文件、学政策、学业务,甘当小学生。特别是在失业保险方面,政策性强,业务繁多,直接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杨学锋尤其注意。
工作中杨学锋是“严师”,生活上杨学锋是“益友”。
2014年,就业局一名青年干部病愈返回工作岗位,产生了焦虑过度的心理问题。杨学锋知道后多次找他谈心,还要做心理医生的朋友跟他做心理辅导,帮他走出了困境,年龄相差20多岁的两人因此成了“忘年交”。
杨学锋工作干得漂亮,家庭美满和谐,自然赢得了全局青年干部的尊敬,成了大伙公认的“老大哥”、“知心人”。 这些年,宜昌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就业综合指数一直名列市州前茅;智慧就业系统获得中国就促会2016年度地方就业十大新举措之一,得到群众点赞。(三峡日报 通讯员任社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