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的“宜昌之路”

截至今年4月,宜昌全市PPP项目已入库两批78个,总投资778亿元。4个项目入选财政部示范项目、7个项目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示范项目,示范项目数量位列全省第二。项目主要涵盖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片区综合整治、文化、养老、医疗等16个公共服务领域。

在这些闪亮的成绩单背后,更值得注意的是宜昌财政始终努力“真”做PPP,做“真”PPP。高度重视PPP项目的规范实施和风险防控,超前谋划制度体系,精挑细选推进项目,走出了一条PPP的“宜昌之路”。

“7+1+2”的“联合指挥部”

据了解,在管理模式上,宜昌创新性地提出了“7+1+2”模式,即打破部门壁垒,选调市财政局优秀干部7名、市发改委干部1名,在PPP管理中心合署办公,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为充实PPP管理中心技术力量,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坐班律师、注册会计师各1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一务实创新的做法,在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的同时,又将防范风险放在头等重要地位,严防死守;既勇于担当,稳扎稳打,推动PPP项目操作和最终落地,又注重质量与实效,不断提高PPP项目的规范性。

“层层设防”:严控项目质量

专家评审是PPP项目操作过程中的常规动作,宜昌做得更为审慎周密。在全国征集的基础上,宜昌优选近20名专家组建政府采购—PPP专家库(一期),为宜昌PPP项目提供专业评审、智力评估的支持。在评审时,除了随机抽取库内专家外,还会邀请财政部和湖北省里的相关专家参加,进一步保障评审的公开和科学。在PPP项目实施方案形成以后,还要再进行一次更为详细的,包括专家、中介组织、财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论证。而且,项目进入执行阶段后,还要再进行与初步评审、项目准备等各方面深入全面的对照分析,对PPP项目是否“物有所值”进行反复检验与修正。

凡是通不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的项目,则无法继续进行。

“补短板”:宜昌PPP的使命

“像伍家岗长江大桥这样的项目,对于宜昌发展具有重大和关键意义,但却属于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政府目前也不完全具备单独提供这些服务的能力。这些长期想做但没有做成的大事,现在借力PPP模式终于做成了。”当记者问宜昌在推广运用PPP时遵循什么思路、对其有着怎样的期待时,市政协副主席、市财政局长徐炜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香溪长江公路大桥、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建设项目、中心城区养老亚行贷款PPP示范项目、城区公交站台项目等,都是服务民生、深受百姓欢迎的PPP项目。

“不怕小、不嫌土”:激活民营资本投资

以 “物有所值”为纲领,“不怕小、不嫌土”。推广运用PPP模式就是要让“靓女先嫁”,将本地优质PPP项目推出去,特别是具有稳定现金流和收益的项目,要更多地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提供。这是宜昌市财政局在推进PPP工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徐炜认为,在目前政府投资一旦减弱,民间投资接续不上,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必须激活民营资本投资,让民营资本能够参与PPP改革、有钱赚。

城区公交候车亭是一个总投资2870万元的使用者付费PPP项目,新建和改建候车亭281座。合作期限10年,收益来源主要为候车亭广告收入。对社会资本具有较大吸引力。这是宜昌PPP项目“不怕小、不嫌土”的代表之一。

据介绍,在宜昌目前已经落地的PPP项目中,民营资本参与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中国财经报 有删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