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广电)
云上宜昌消息(记者杨舒然,通讯员郑家裕、崔彧)又到一年五月五,艾香粽酒祭诗魂。5月30日,是屈原故里“端午比年大”的头端午五月五,这一天,数万人来到三峡大坝前的屈原祠广场,举行2017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纪念诗祖屈原,传承屈原精神。
高峡巍峨,平湖浩荡,孤忠流芳,万代景仰。上8:38,在秭归县委副书记黄海的主持下,开幕式正式开始,随着庄重、古朴的开场祭祀音乐声歇,身着楚服的两名赞礼官徐步走向祭台。随后以少牢之礼祭祀三闾大夫屈原,宜昌市、秭归县领导、屈氏后裔代表和民众代表分别行祭祀礼。
本次端午文化节开幕式暨端午祭,重点突出峡江地域文化、民俗特色。仪式中的乐队击鼓、敲锣、唢呐细乐吹奏等表现形式,都有特殊的讲究。前期,秭归县屈原艺术团、相关民俗专家专门研究了秭归特色民间曲艺瑰宝“杨林堂鼓”,将原生态、泥土气息浓郁的表演形式融入端午祭中,使观众在感受艺术震撼的同时,平添几分亲切。
杨林堂鼓,是峡江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使用俚语趣话,歌唱风物人情,形成的一套独特表演艺术形式。杨林堂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在秭归杨林桥镇一带的峡江居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婚丧嫁娶、田间劳作,屋檐下、堂屋中,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峡江众多劳动人民一生悲欢荣辱、风聚云散都有杨林堂鼓的见证。
据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组委会介绍,本次开幕式,探索将杨林堂鼓融入端午祭、融入诗文唱句,是对杨林堂鼓这一“草根”民间瑰宝的推广和保护。此举重在推动屈原精神走进现代民众生活,提升端午文化内涵的“亲民化”、“大众性”。
除了杨林堂鼓,龙舟、船工号子、移民精神等具有浓郁秭归特色的文化符号,都在开幕式上得到运用。屈原艺术团创作的舞蹈《龙舟魂》展现了峡江汉子的坚韧不屈,音画诗乐《楚辞》以光电声乐交相演绎了秭归高峡平湖、楚风诗韵的深沉之美。
整个仪式依照古制,注重思想性、神秘性,庄重而热烈,凸显出浓郁的峡江地域文化的个性和特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