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再远,你我的原点总是她,这是走不出的风景、走不出的牵挂。这么多年,她即使再唠叨,更多的话还是藏进了满头白发;我们再孝顺,太多感激依然有感而未发。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我市留守儿童、消防战士、护士、外国留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常年照顾生病母亲的女儿,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最想对母亲说的话,让我们大声说出对妈妈的爱。
【妈妈,我想您了】
5月9日,当我们来到西陵区镇镜山小学,见到11岁的王俊杰,这个开朗爱笑的小男孩一点儿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留守儿童”那般内向刻板。
在小俊杰两岁时,从事水利建设工作的父母去了外营点工作,每年暑假分别从工作地回到宜昌与家人团聚,打王俊杰记事起,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就屈指可数。
在父母怀里撒娇的这些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对他来说弥足珍贵。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小俊杰是一个阳光开朗、成绩优异的五年级小学生,当问起父母时,小俊杰却表现出比同龄人更坚强懂事的一面。虽然他很想妈妈,但由于妈妈工作的特殊性,小俊杰大约3个月才能和妈妈视频一次。每次视频时,他总是关切地问妈妈“你最近工作顺利吗?”一句懂事的问候竟让人心疼不已。每次与妈妈的相聚总是幸福而短暂,他曾两次独自坐飞机到妈妈工作的城市去探望。
在母亲节前夕,小俊杰在与妈妈视频时,这个坚强的小男孩忽然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想您。”一下触及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妈妈,您辛苦了】
自从2012年给江苏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黄丽丹的妈妈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的家,为女儿补营养成为她每天的必修课。
黄丽丹是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急诊科副护士长。因工作原因,她每天早出晚归,不仅顾不了家更顾不上5岁的儿子,当年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她毅然给刚满半岁的孩子断奶,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如今,妈妈不仅要操持这个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就连黄丽丹5岁儿子的家长会,也时常去“打替”,但妈妈对此毫无怨言。
妈妈最爱看饮食类书籍和饮食类电视节目。她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她从电视、书本上收集的食谱。每次妈妈像小学生一样,把收集的食谱一笔一画认真地誊在她那个本上,然后照着食谱变着花样给他们做好吃的。
每天早上出门前,妈妈炖的营养汤早已装在保温桶里,每当她提起这个保温桶时,心头就会涌上一股暖暖的幸福,有一个声音在她的心里说“妈妈,您辛苦了”。
【妈妈,我爱您】
无论什么国籍,无论何种肤色,我们都有一句共同的话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5月5日,在三峡大学,6名来自国外的留学生对着我们的镜头,给远在异国的妈妈表达自己心中的爱。
ANUSHKA是孟加拉国人,5岁时,ANUSHKA经常跟妈妈到中国朋友家做客,妈妈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了解中国,就要到中国去,了解了中国就了解了世界。”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脑海,如今,她来到了中国,成为一名三峡大学医学院大三的学生。
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是希腊的MEDHA的职业理想。她妈妈小时候因为外公去世早,没有条件完成当一名医生的梦想,她很幸运并有这个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圆妈妈的梦想,这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
赞比亚的AGAPE有个中国名字叫爱加倍。他笑着解释为“无条件的爱”。每次跟妈妈通电话,妈妈都会因想念他而哭泣,但他也强忍住对妈妈的思念而给妈妈讲笑话,直到把妈妈逗笑,他说爱妈妈就要让她快乐。
来自匈牙利的DORINA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女孩,她热爱烘焙,去年母亲节,她用鲜花做了一个泰迪熊蛋糕送给妈妈。今年,她已提前把中国朋友对妈妈的祝福录成一个短片,在母亲节当天发给妈妈。
【妈妈,您快点好起来!我们回家】
在市二医院神经内二科病区,57岁的徐惠英正细心地给88岁的妈妈轻轻地按摩,这是妈妈自2009年因脑梗入院后,再次因感冒发烧第16次住进该院。每次妈妈住院长则3个月,短则10来天,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对她长期照顾患病的母亲赞不绝口,她笑着说“这没什么啊,妈妈身体好的时候,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姐妹”。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徐慧英6岁前跟着奶奶在广州生活。6岁被父母接到身边,至此跟妈妈再也未分开过。妈妈爱读书,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多读书开阔视野,多读书工作中就能独当一面。因此“读书的钱我可以出,嫁妆钱要自己挣”这句话成为母亲的家训,不管是对她,还是对她的女儿,从未改变过。
如今,妈妈因病生活不能自理,语言表达不清,但她能读懂妈妈对她依赖的眼神,她希望生病的妈妈赶快好起来,跟她一起回家。
【妈妈,请原谅我不能陪在您身边】
3月19日,35岁的消防战士王茂鹏在一次轮休返队途中,成功地从一辆侧翻的货车中救出两名被困者,被授予“宜昌楷模”荣誉称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想代表消防战士一起祝福所有的妈妈身体健康。
2003年,22岁的王茂鹏从四川阆中来到宜昌,成为一名消防战士,老家剩下妈妈一人。在王茂鹏两岁时,父亲去世,是妈妈独自一人将他拉扯大。那个时候家里穷,为了挣钱,妈妈每天清晨5点起床,到工地捡砖,先要把一块块整砖划开,再码到一起,用绳子捆成一扎后搬到车上,一天要捆20几扎,常常到深夜12点才能回家。
成为一名消防战士后,14年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每次回家,身体不好的妈妈都会徒步几公里从村里走到县城去接他。因为不能陪伴在妈妈的身边,他充满了愧疚,他希望妈妈身体健康。(三峡日报 记者严晓冬 李梦妮 袁雪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