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工匠丨长机科技钳工高级技师袁勇 不放过“一微米”

钳工是一项考验技术和精度的职业,在工业生产中,他们可以帮企业制作多种精密工件,其精密程度连很多高精密机床都无法完成。

袁勇就是以精细闻名的一名高级技师。

自1998年进入宜昌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来,袁勇已在钳工岗位摸爬滚打近20年,33岁就当上了高级技师,并先后获得宜昌市“金牌工人”、湖北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搞技术不能吃“老本”

1996年,初中毕业的袁勇正好碰上长机机床厂技工学校招生,17岁的他经过筛选顺利入校学习。毕业后,袁勇被分到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始钳工的学徒生涯。

“刚开始上班,学的是大修,经常和各种各样的机床打交道,学了不少东西。”袁勇以为,有了这些基础,以后做事一定得心应手,不曾想,新的困难正在等着他。

一年后,袁勇调到装配部门工作,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也就在这时,他才明白,虽然机床是个死物件,但不同年代、不同型号的机床技术和设计是不同的。搞技术,从来不能吃“老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

2003年,还是学徒的袁勇参与了第一台规格2.5米的大型数控插齿机装配。在装配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工艺自己都不熟悉,有的甚至都没见过。“之前都是机械机床,不用打定位精度,但数控机床需要。”由于之前没做过定位精度,起初总是不合格。

袁勇着急了。为了让定位更精准,他苦思冥想,吃饭、睡觉时都常常发呆,脑子里全是工作。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天清晨,袁勇突然灵光一现,狠狠拍了下脑袋:“我想到了!”他来不及洗漱,匆匆跑到车间,经查看,发现原来精度不好,是轴承间隙太大导致的。后来,袁勇和工友们拆掉已经装好的系统,在轴承上加了隔套后重新装配,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不放过“一微米”

对于技术,袁勇始终有一股“拼命三郎”的钻劲儿,尤其在产品精度上总是精益求精,不放过“一微米”。

2010年,客户一次性下了53台机床的订单。这批机床不同以往,精度要求较以往提高了一个等级,精确到几个微米(一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1/60),这样不仅要求零件精度高,更加考验装配技术。

为了提高装配精度,袁勇一改过去的装配方式,采取流水线作业,将整个装配分成若干工序,再根据班组成员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让每个人发挥所长,对于部分关键工序,他亲自动手。就这样,他带领小组成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37台机床装配任务,且全部达到精密级,也使这批产品由国标7级提升为国标6级,创下了公司一次出产精密机床最高的纪录。

2011年,为达到客户对机床的精度要求,需在机床上安装全闭环系统,袁勇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项新任务。

没有现成经验,只得慢慢摸索。全闭环系统的很多零件都是进口产品,说明书全是英文,袁勇根本看不懂,只有对照图案自己摸索。那段时间,袁勇泡在了车间,不懂就在网上查,装了拆、拆了装,经过半个月夜以继日的尝试,最终完成了公司首台YK51250C×3/6全闭环的安装,不仅保障了公司产品顺利出厂,还让公司技术水准和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打造“三一”优秀团队

俗话说,多见者博,多闻者智。今年4月,袁勇去北京参加了中国国际机床博览会,这是他连续第9年参加国际性的机床展览。

“做技术需要多学习,见多识广,这样才能进步。”每年参加国际机床展,袁勇都会很认真参观一些国际大型企业的机床,用相机拍下对方的安装过程、外观设计和管线布局,自己反复研究琢磨。

身为企业“三一”班组(客户好评率第一、精密品率第一、生产效率第一)的组长,袁勇不仅自己爱钻研,追求质量与效益,也严格要求班组成员。他每周都会组织技术培训,对于他安排的工作,组员必须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地完成。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大家勤做工作笔记,认真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袁勇的带领下,“三一”班组迅速成长,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班组”。(三峡日报 见习记者何冠英、裴乔丽,通讯员杨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