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今,三峡大坝面向国人免票的政策已经执行了三年。这三年里,大坝每年接待游客量都超过200万人,总计逾600万人。
从数字上看,免600万人的门票意味着超过1.3亿元的收入就此流失,似乎是笔亏账。
没了门票收入支撑,市场化的道路如何走?
思路决定出路。今年初,沉寂良久的三峡大坝再放大招:联合屈原故里、长江三峡旅游公司、三峡平湖旅游公司,推出“学贯古今”研学旅游产品,预计年揽客量10万人,并致力于打造全国研学旅游产品第一品牌。这在湖北旅游市场尚属首创。
三峡大坝景区经理谭祖柏说,这不仅是破局解困的燃眉之需,更是宜昌旅游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变求通 告别门票经济拥抱市场机遇
在谭祖柏看来,免票后的三峡大坝经历了一个客源互逆的跌宕期。
“散客比例直线上升,团客则‘跳水’下跌,从2015年的50余万人直降到2016年的18万人。”看到不断缩水的市场份额,谭祖柏和其他管理者心里难免打鼓。
“没了返利,旅行社不愿接团。光靠景区内35块钱的观光车挣钱,耐不活。”他告诉记者,在将近两年半时间里,三峡大坝从原来的“拳头”“标配”变成了各旅行社推介线路的附加产品。
局怎么破?三峡大坝不缺核心吸引力,也不缺人气,缺的就是能够留住游客脚步的主题旅游产品。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研学旅游从“选修”变成“必修”,这让三峡大坝看到了契机。近年来,三峡大坝陆续被评为国家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这些拥有含金量的头衔吸引了大批大中小学生、青年团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纷至沓来,开展研学旅游,丰富水电文化。
与此同时,与之毗邻的屈原故里景区,也依托特有的屈原文化和峡江文化,陆续举办了多项大型研学旅游活动。今年以来,已有30多批次、2万多名师生来此体验学习。
一个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一个是现代文明的经典之作。二者联手打造学贯古今的研学旅游产品,这样的组合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以质提量 做好品质让游客在宜昌多留一天
关于门票经济,不少受访的旅游专家都会提到杭州西湖的免票模式。同为5A级景区,免票后的西湖以一张门票钱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亏反赚,这为三峡大坝的市场化经营提供了有益参考。
但也有专家指出,基于三峡大坝位置和身份的特殊性,西湖模式并非具有完全可借鉴性。它要求目的地有完善的综合配套供给和科学的休闲发展规划。同时,从政策上要保障景区及其周边的整体开发权。这些对目前的大坝而言,条件尚不成熟。
但有一点可以笃定,每个参与研学的游客都在宜昌多停留一天,将为宜昌的综合年收入增加2000万元。
在这方面,作为龙头景区的三峡大坝有自己的思考:提升研学旅游产品的品质、深度和内涵,让来这里的人觉得多留一晚,是超值的选择。
根据三峡大坝和屈原故里不同的特征属性,他们设置的行程有着让游客不得不来的理由:现场倾听资深水利专家解秘世界水电奇迹,体验以三峡工程重大历史场景为背景为主题的对抗拓展,参加三峡工程纸模拼装赛;在屈原故里听国学讲座、诵屈原诗歌、看端午风情、学民俗民艺。
红色教育、生态环保、工程文化、楚风国学……这些当下最时尚、最契合教育需求的热点贯穿其中,让这一旅游产品一产生,便抓住了众人的眼睛。
以旧易新 优质产品为宜昌旅游注入新生
“现在是每年200万人,产品推向市场后,这个数字还会上扬,每年至少给宜昌增加上亿元旅游收入。”对三峡大坝未来的市场前景,产品的设计参与者之一、武汉大学学知旅行社董事长祝胜华很有信心。
他指出,三峡大坝这次大胆“试水”,对宜昌旅游产业的完善优化、旅游市场的开拓推广、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了解,以长江三峡旅游公司、三峡平湖旅游公司、大三峡国旅为矩阵的企业正在积极策划完善研学旅游产品内容,并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和情怀,以期让莘莘学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从‘下架’到再次‘上线’,三峡大坝市场新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龙头景区的担当,也让旅行商抓到了全新的商机。”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朱光英说。
她告诉记者,目前,这一产品已经在各大旅行社陆续上市。预计随着“五一”六一”和暑假等节假日到来,整个宜昌旅游市场会因此掀起一股研学旅游高潮。(三峡日报 记者王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