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天出发,向希望而行。站上全新发展台阶的仙桃,开启又一程的竞逐与跨越。
对标最优者,追赶最强者。3月5日至6日,仙桃党政代表团前往江苏省江阴市学习考察。
进龙头企业、高新园区,观科创平台、产业生态,全国县域经济领跑者的强大气场、高质量发展模范生的蓬勃气象,让仙桃干部深感震撼、备受激励。
“既有雄心壮志,又有脚踏实地!”
“不管是基础题还是拔高题,学霸只向满分找差距!!”
何以江阴?仙桃何为?
反思是比出来的,差距就是成长的空间
“江阴太强悍了!”列车飞驰,一路前行,对比两地,代表团干部们感慨万千、心绪难平。论省内排名,两地都是县域排头兵,仙桃位于第一,江阴是第二名。但放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上,仙桃只是“追赶者”。
比数据,仙桃既有量的倍差,又有质的落差——江阴 GDP已过5000亿元,仙桃刚突破1100亿元;江阴工业总产值为7500多亿元,仙桃不足千亿。江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过10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338家,均为仙桃的5倍多。比产业,江阴既有块头之大,又有肌肉之强——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已形成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4个千亿产业集群,培植了新能源等3个超500亿产业以及集成电路等5个超百亿的产业集群。税收销售达百亿企业12家,税收过亿元企业27家;42家企业入围四大类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跑出62家上市公司;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52项,创造了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比出了焦虑,更比出了反思。对仙桃如何发展更好更快的焦虑,对“被追上”的焦虑,更是对“赶不上”的焦虑。对仙桃怎样加速量质齐升的反思,对“壮体格”的反思,更是对“强筋骨”的反思。此次江阴之行,并不是仙桃第一次组团取经。40多年前“苏南模式”兴起,江阴就是仙桃的学习榜样;2023年5月,仙桃党政代表团也曾前往考察。为何学江阴?两地有着很多相似点——都有着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城市品格;都有着地处长江经济带、近邻省会、是省域经济联合体关键节点的区位优势;都有着民营经济活跃、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特质,都有着勇挑大梁、自我加压、永争一流的拼搏意识。更重要的是,江阴与仙桃都在省域内承担着引领县域经济持续跃升的更高期望。承认差距并不是妄自菲薄。差距有多大,倒逼成长进步的空间就有多大。走进江阴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拉伸时间的纵轴观察,江阴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产业强则江阴强、产业兴则江阴兴。
专注专业行得稳,借势借力飞得高
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250的生产总值,江阴的民营经济是硬核支撑。作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江阴民营经济呈现着“778899”的特征,即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 GDP、8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人数和90%左右的企业数量。江阴民营企业早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佼佼者。该市工信局副局长庞远超说,每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江阴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江阴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阴封测。在双良集团,仙桃干部感知着江阴头部民营企业的高、精、尖——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与项目奖双料大奖,是国家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拥有1366项专利、4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智慧能效云平台可实现全国分布式能源站的全生命周期高效管理……
发展的天花板要靠创新来打破
“特钢是科技炼成的。”“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特钢引领企业。”在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展厅,这两句分别占据了一面墙的标语,引得仙桃干部纷纷拍照记录。
在近年来钢铁行业从“增量发展”转向“减量优化”的背景下,中信泰富特钢实现连年盈利、持续做大做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钢企业集团,2024年为江阴贡献税收15.19亿元。
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工业大奖、全国质量奖等……中信泰富特钢的一块块奖牌,昭示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强劲有力。
兴澄特钢是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作为中信泰富特钢在江阴的制造基地,仅在高端轴承钢细分领域,攻克了“卡脖子”技术,产品市场占比85%,连续23年全国第一、连续14年全球第一。
“把创新置顶,才能打破发展天花板,与高手顶峰相见。”仙桃干部们已经找到了竞逐未来的“密码”。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打头阵,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江阴已经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样板”——
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实施“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加快全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把曾经的200个工业园区整合为20个重点产业园区、10个特色产业园区、若干过渡园区,“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的城市“科创 T台”全面拉开,为产业提质向新“腾笼换鸟”。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再次启动“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焕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强攀登、未来产业向新而生;建立了总规模50亿的政府投资母基金、2亿的科创天使投资基金,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循环畅通。
“真金白银”吸纳创新人才。已建成北京、上海、深圳等10个国内外“科创飞地”;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人才奖励;聘请院士作为城市顾问,邀请高校智囊团挂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其中包括6名诺奖得主和27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
从相似之处找差距、学经验,从差异之处挖潜力、寻机遇。仙桃怎么干?仙桃干部们展开讨论和思考——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实施产业倍增,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要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推动‘3+2’产业聚链成群、身强体壮。”
“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创新驱动,仙桃哪个企业、哪个产业最具有爆发式扩张、裂变式发展的潜力,能迅速地向百亿、千亿迈进,就优先重磅支持哪个企业、哪个产业!”
“创新不容等待,但要注重实效、因地制宜。仙桃在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上暂时不具备优势,但可以积极承接武汉科创资源,加速1到 N的产业化跃迁,让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仙桃生产力、经济增长点。”
借人之智、学人之长,学其形更要得其神。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今天的第一不稀奇,明天、后天的第一才有意义。
坚持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才能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争先进位的发展实绩。
春江水暖,春和景明。诗人曾说过,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追梦,奔跑,仙桃,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一刻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