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核电“安全密码”实现自主突围 全国最大硼同位素分离项目在宜动工

3月21日,总投资10亿元的中物同位素技术(宜昌)有限公司硼同位素分离项目,在宜昌高新区开工建设,这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相关硼同位素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硼同位素是调节核反应堆运行功率的关键材料,被誉为核电站的“安全密码”,也是新材料等领域的核心战略资源,其高效分离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成为制约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胡石林院士团队历时多年,突破多项难题,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硼同位素分离工艺。“这项突破不仅打破了技术封锁,更标志着我国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水平的大幅跃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红义在开工仪式上表示。

此次项目在宜昌开工建设,是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一步。“通过一个分离装置,可以同时产生硼-10和硼-11两个硼同位素产品,是全球首台(套)此类装置,也是我国目前高度最高、产能最大的一条生产线。”中物同位素技术(宜昌)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昕介绍,项目将建设130米高的低温精馏分离塔,采用自主研发的低温精馏技术,可年产165吨硼-10产品和6吨硼-11产品,填补了国内高丰度硼同位素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据了解,新材料是宜昌传统化工向新材料产业裂变升级的重要赛道。硼同位素分离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年税收4000万元,将有力推动全市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宜昌打造世界级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提供有力支撑。(记者黄善国、付伟,实习生李光向儒,通讯员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