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星未来数据科技(宜昌)有限公司服务器生产检测中心内,工人们正在详细检测产品。(通讯员詹杨洋 摄)
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红霉素发酵生产车间一角。 (通讯员徐磊 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两个词汇并非新词,对于宜昌来说也并不陌生。
自2021年开始,宜昌市着力遴选培育以“瞪羚”“独角兽”“驼鹿”等为代表的科创“新物种”企业,截至目前,已拥有省科创“新物种”企业160家。其中,包括“瞪羚”企业159家,“驼鹿”企业1家。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市州首家“驼鹿”企业。
不断向“新”跃升的“瞪羚”
3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伍家岗工业园区的宜昌利民管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生产车间内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们干劲十足紧张生产。随着抛丸、焊接、套管、旋压等11道工序,一根根大口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下线。偌大的院子里,不时有货车来来往往,满载着复合管运往梁子湖、滇中引水、珠江引水等工程现场。
“今年订单不断,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开门红”的喜悦让公司技术总监张进感慨不已:“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只有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
2020年以前,该公司产品多为4DN800毫米管径的管道,大多应用于大型水利水电项目。近年来,为了能适用于城市供水更新工程,以占领更大市场份额,该公司自主研发出大口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该复合管旋压技术填补了该项工艺技术的国内空白。先后获得6项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
结合碳钢管的承压强度和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零污染、环保节能,价格却仅有纯不锈钢管的三分之一……该公司的大口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也成为同行业内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被广泛用于三峡、华电等五大发电集团各大水电站及滇中引水等国家重点项目。
科技创新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该公司先后荣获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诸多荣誉,2024年入选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
几十人的公司却可创造过亿产值。尝到科技创新甜头的利民管业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不断向“新”跃升,逐“绿”而行。
“公司非常重视自主研发,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不断增加,2024年已达到营收的7%以上。”张进透露,目前正在全力研发试制可直接接到每家每户的小口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试制后将让更多居民享受到更安全的饮用水。
个头不大,却像瞪羚一样跑得快、跳得高,是以利民管业为代表的“瞪羚”企业的显著特点。能成为“瞪羚”企业,都有着关键核心技术,可能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火种”。广袤的峡江大地上,159只“瞪羚”正结群涌现、竞相奔腾。
寓意美好祝愿的“新物种”
瞪羚、独角兽、驼鹿……为何用动物名称来命名企业?宜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看似随意的名字,实则暗示了企业的特点,也寄托了人们对这些企业的美好祝愿。
据介绍,“瞪羚”企业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avid Birch提出。他认为,“瞪羚”企业指高速增长且创造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的小部分中小企业。它们已经跨越创业的“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期。虽然规模较小,但发展迅速,象征着企业像瞪羚一样跑得快、跳得高。
“独角兽”是一种存在于神话中的动物,它稀有、独特又高贵,用它来形容一家成立时间短,且估值高达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再合适不过。2013年,风险投资家Aileen Lee提出“独角兽”企业概念后,很多创投机构、研究机构纷纷跟进,“独角兽”也成为颠覆式创新和变革式创业的代表。
2021年,湖北省科技厅印发《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建立“瞪羚”“独角兽”“驼鹿”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体系,形成省市县联动培育工作模式,推动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上市,引领示范全省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明确了“新物种”企业的定义及评选条件。其中,“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迈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增长速度很快,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评选条件为注册时间不超过15年;上年度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下;近两年销售收入或利润总额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5%;上年度营收在1亿元以下的,上年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4%。
“潜在独角兽”企业则介于“瞪羚”与“独角兽”之间,指通过科技创新进入高速增长期,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大,资本市场估值较高的企业。而“独角兽”企业是指通过科技创新进入高成长期,综合效益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资本市场估值高的企业。
“驼鹿”企业是“新物种”企业中的最高等级,指在创业初期就爆发式增长、竞争优势突出,具有显著的行业带动能力,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同行业(细分)前列的企业。
“新物种”企业的评选非常严格,即使入库“新物种”企业,有效期也只有3年。期满后,对照科创“新物种”企业的条件,重新遴选入库。
日益繁茂的“科创森林”
有着高科技、高成长、高价值特点,“新物种”企业代表着创新与活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其数量和密度更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潜力。
近年来,宜昌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全链条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在优化培育政策环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科技金融滴灌服务、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政策供给与服务创新,有力助推高成长性的“新物种”企业持续跑出“加速度”。
回看2021年,省科技厅遴选确定第一批入库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时,宜昌市有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2022年,同样有29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
到了2023年,当年成为“瞪羚”企业的数量增加到78家,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更成为我市首家“潜在独角兽”入库企业。
2024年可谓大丰收,宜昌市共有53家企业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三峡星未来数据科技(宜昌)有限公司等52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位于宜都市的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更凭借科技创新的强劲实力,跨过“独角兽”企业,一跃成为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驼鹿”企业。
要知道,截至2024年,全省仅有5家“驼鹿”企业,除了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外,其余4家均在武汉市。其不仅是宜昌唯一一家“驼鹿”企业,也是全省市州首家“驼鹿”企业。
“目前,159家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的‘瞪羚’企业分布在我市各地,其中枝江市最多,达到27家,其次是宜都市和猇亭区,各20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新物种”企业作为科技企业的优等生、排头兵,正成为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市科技部门也将纵深推进宜昌区域科创中心“六个一”创新布局,强化精准服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培育壮大科创“新物种”企业森林,激发发展新动能,为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记者时刚,通讯员胡晓芸、 孟畅、 聂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