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刚吹进沿头溪畔,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两河口村的蔬菜大棚里就热闹开了。一垄垄黑土地上,灰褐色的小伞苞挨挨挤挤冒出头,活像撒了一地的元宝——这正是被誉为“菌中黄金”的羊肚菌。谁能想到,这些藏在深山的小蘑菇,如今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金钥匙”。
2月25日,天刚蒙蒙亮,两河口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建军就忙活开了。走进恒温大棚,湿润的泥土气息裹着菌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提着桶蹲在菌床间,手里的小刀轻轻一划,肥嘟嘟的羊肚菌就进了桶。“可得仔细点,这些宝贝一斤能卖七八十呢!”正在采收的刘婶边说边擦汗,手上的活儿却半点没慢下来。
工人们在采摘羊肚菌。通讯员彭贻伦 摄
说起种菌经,皮肤黝黑的覃建军打开了话匣子:“早些年我种蔬菜,一亩地刨去成本就剩千把块。2021年去四川考察,看见人家大棚里种羊肚菌,当时心里就痒痒的。”这个土家汉子掏出手机,给记者看当时拍的视频:外地客商拿着现金在地头收菌子,成筐的羊肚菌过秤就装车。正是这个场景,让他横下心要带着乡亲们闯条新路。
种菌子可不像种大白菜。头一年试种,覃建军带着两个老把式在2亩大棚里折腾。温度高了菌丝不冒头,湿度大了又长霉斑,眼瞅着投进去的钱要打水漂,急得他整宿睡不着。最后还是县里的农技专家上门支招,手把手教他们铺遮阳网、调通风口。等到开春采收,头茬菌子虽然品相一般,但拉到宜昌城区的批发市场,竟然被抢购一空。
“今年我们4亩地的菌子,毛收入有20来万。”覃建军掰着手指头算账,“现在鲜菌子市场价稳定在80块左右,烘干后能卖到600块一斤。按亩产800斤算,抵得上过去近10亩菜地的收入。”说着,他带记者走到烘干车间,几个村民正在分拣刚烘好的菌干。刚接的一个订单是要发往广州的,光这一单就有5万元。
合作社的菌子能走俏市场,靠的是实打实的品质。记者注意到,每个大棚里都挂着温湿度计,联网设备实时将数据传到手机。“我们现在搞的是精细化种植,菌棒要埋多深、棚温保持多少度、浇水量多少,都要精确,这都是交了学费换来的经验。”覃建军说。
产业红火了,乡亲们的日子也水涨船高。站在田埂上,覃建军望着远处正在搭建的新大棚,眼里闪着光:“今年打算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打造特色品牌,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羊肚菌种植,我们两河口的羊肚菌,也能端上北上广的星级饭店餐桌!”
夕阳西下,山风吹过沿头溪两岸,带着羊肚菌特有的清香。这个曾经靠传统种植过日子的山村,正借着小小菌菇撑起的“致富伞”,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记者董志烈、通讯员彭贻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