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建支点 夺取开门红

40多个生产单元满负荷生产 7000多名职工轮流坚守岗位 三宁日均产能价值逾5000万元 

水陆分运化肥,管网带动各厂。2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的湖北三宁公司,看到的尽是原材料购进、成品售出的繁忙景象。

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李沛说,蛇年春节,是公司改制后第32个不停产的春节,10多个二级公司40多个生产单元保持着满负荷生产,7000多名职工轮流坚守岗位,创下了日均产能逾5000万元的“开门红”业绩。

近5年,三宁公司马不停蹄新上了3个平均投资过百亿元的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推动企业在不懈转型中进入了全新赛道。去年,公司营收超过160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是枝江市生产制造业的“头羊”和姚家港化工园的“链长”企业。

公司工会主席向超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三宁红”成为一道风景,身着红色工装的职工往返企业与城乡,用倒班作业保持了设备满弓运行。不仅如此,公司管理层也没有休假,每天都在为一线员工送节日餐、发“压岁钱(答题抽奖)”。

2月5日,不在生产序列、从全国各地回家过年的400名销售铁军,齐聚三宁公司总部集体宣誓出征,让三宁公司实现了全员复工。

三宁专用码头,船满港埠;肥料冬储仓库,车排长龙;铁路专线货场,铁臂挥舞。三宁公司副总经理毛国斌满脸写着兴奋,“1月1日至2月5日,公司向全国各地输送春耕备耕用肥70万吨,精细化工产品的订单排到了6月中旬。”

在去年8月启动试生产、年底步入正常生产的己内酰胺项目纺丝车间,记者看到集合全球先进设备和工艺的流水线上,生产从清板、落筒到丝饼运输、裹膜、入库,全部工序实现自动化作业,工人们只需按5G工厂中央控制室下达的指令进行特定环节的操作。

李沛介绍,这里的单根纺丝长达80万米,全部原材料均由公司自有产品耦合共生。随着市场机遇重现,今年公司己内酰胺产能预计达到80万吨,将占全国产能的6%以上。

与己内酰胺项目一路之隔,是三宁公司投资85亿元新上的年产30万吨精制磷酸项目。工地上的钢骨架构,每天都在拔节长高。在三宁万吨氨醇库前,等待灌装产品的重载汽车排着长队。生产繁忙、购销两旺的场景,是三宁公司新的一年起步如虹、气贯长虹的硬支撑。

在姚家港化工园,喜上眉梢的绝不止三宁人。枝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克松笑逐颜开:“得益于三宁公司蒸汽一根管、流质原料数根管春节期间不‘打烊’,带动了园区近30家下游企业春节不停产,140家企业在2月8日实现了全部复工复产。”(记者张明文,通讯员郑子贤、毛晓娜)

投产即盈利 开工即满产 晋控气体冲刺全年营收20亿目标

图为行业领先的晋控气体氨醇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装置。三峡日报通讯员 谭昊 摄

“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湖北晋控气体投产即盈利,各项消耗均优于设计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煤化工产业新投产项目作出了示范......”2月10日,晋控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俊杰将晋煤集团发来的表扬通报分享给公司员工。

当天,记者走进该公司中控室,通过大屏看到:各工段生产有序,工人正仔细巡查生产线设备,运输车辆穿梭其中,忙着将液氨销往省内各地。

“公司从2024年7月以来就一直在满负荷生产,即使在春节,我们的生产线依然24小时运转,每天稳定生产总氨2700余吨。”在一张“年产55万吨氨醇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网络进度图”前,晋控气体生产部部长郜江涛向记者介绍。“各项新装置、新工艺加快应用,让去年设计的进度图有点‘跟不上趟了’,正在赶制新的更大的‘蓝图’。”

郜江涛口中的新装置新工艺,是目前在全国化工合成氨领域的首套“赛鼎碎煤加压气化炉”装置,它采用一系列创新技术,具有污染小、能耗低、副产量大的特点,不仅将过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气回收提浓成新的硫酸产品,有效气体生产氧耗也从330立方/千方锐减到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30立方/千方,其副产的LNG(液化天然气)还卖出了4300元/吨的高价,成为行业内的独一份。

“这个‘看家本领’是我们技术团队一批年轻小伙伴合作攻关取得的,目前正在申报技术专利,有望冲击全国氮肥协会科技进步奖。”郜江涛指着身旁几位青年技术员说。

得益于项目产能提升改造、煤质管理软件开发,洁净化工厂行动、数字化工厂交付、智慧化物流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晋控气体将“无烟块煤高效清洁利用示范”的名片擦得更亮,全年高质量转化晋煤集团近60万吨无烟块煤,成为该集团实施绿色化、高效化转型的标杆,推动了宜昌传统煤化工产业升级迭代。

“随着公司高产稳产,社会对企业最关注的还包括环保问题。”罗俊杰一边带领记者参观氨醇技改项目环保装置一边介绍,公司采用了国内领先的“AO污水处理”和“RO生物膜”处理工艺,保证出水氨氮含量低于10毫克/每升的国家标准,中水循环使用率达到70%以上,努力打造行业一流的数字化智能工厂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工厂。

罗俊杰表示,“晋控气体2024年累计生产总氨51.77万吨,是集团公司预算任务的两倍多。今年企业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争完成总氨产量90万吨,营收20亿元的目标。”(记者张锴,通讯员田野、陈昕)

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琪”字号企业耦合发展 以“链”聚力 剑指500亿元产业集群

2月10日,位于猇亭区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的安琪酵母(宜昌)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车间里,机械臂上下翻飞,智能搬运机器人来回穿梭,公司核心产品酵母从生产线鱼贯而出,检测、包装后被运往全国各地。

核心产品酵母和酵母抽提物目前月均产量分别突破2000吨和1500吨,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重要原料“酶制剂”,由同在园区的安琪酶制剂公司提供。

“我们生产的酶制剂提供给安琪宜昌公司,用于生产酵母和酵母抽提物。安琪宜昌公司反过来可以为酶制剂的生产提供优质的碳源氮源。” 安琪酶制剂(宜昌)有限公司总经理平磊介绍。

相互依存、互利共赢,在园区各企业间已是常态,安琪酶制剂公司与湖北美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相邻,3条管线将两家企业紧紧连接在一起。酶制剂公司每月可为美琪公司提供20多吨菌粉和600多吨发酵中间体,用于生产维生素K2等产品。“酶制剂生产过程中分离出的发酵中间体菌渣,是我们生产的主要原料,通过管道直接运输送到车间。当时选择落户这里,就是看中园区配套的资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湖北美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威说。

作为园区的在建项目,微琪公司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PHA绿色智能制造项目,预计今年一季度进入试生产。

同为“琪”字号,4家企业唇齿相依,耦合发展。“发挥安琪的生物发酵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以及规模量产等优势,发展生物发酵制品、酶制剂、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合成生物的集群,打通了从发酵原料、生物制造到产品应用的全过程产业链。”安琪酵母宜昌公司总经理李晋介绍。

与此同时,四家企业生产所需的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由园区集中提供,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环保处理设施是我们共同建设,整个建设成本降低了30%。”李晋说。

目前,园区已投产和在建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眼下,园区正招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力争到2035年培育形成500亿元产业集群。

在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一批以安琪集团为龙头的“琪”字号企业聚链成群、耦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还将继续。

(记者 马林 白政 通讯员 谭杰 杨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