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光打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间,72岁的唐本一捋着地里郁郁葱葱的重楼苗子,浑身暖暖的。
3年前,这个长阳都镇湾镇璞岭村的老头儿,守着40度的坡地种点苞谷土豆,“能糊口就行,不敢东想西想。一些村民还住着茅草房呢,一年上头弄不到3000块。”
现在,高山贫困村璞岭靠着3500亩药材、3800亩茶叶、3000多亩小水果、3000多亩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110多户群众新建了小洋楼。
璞岭,如何一举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排头村?
难得的“动摇”
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璞岭的村民们“保守”病严重:宁可守着几分薄田种庄稼,也不肯轻易尝试发展其他产业。
怎么办?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八上璞岭,走进农户家里:揭开锅盖看一看吃的什么,打开衣柜看一看穿的什么,坐上床头看一看铺的什么,拉拉家常看一看忧盼什么。
“嘴上磨垮皮,脚上沾满泥!”就这样,自带干粮、夜宿农家,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摸清家底,因户施策,为全村237个贫困户制定了具体帮扶措施。
到户到人的贴心引导中,多数村民出现可贵的“动摇”。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唐本一说干就干,拒绝了村里的低保政策,领下政府发放的中药苗,起早贪黑栽了两亩地,当年就收获了4000元。第二年,看到邻居种植贝母产值不少,他卷起袖子继续干,“脱贫不能等靠要,去年政府给我发苗子,今年我自己做种苗,新的苗子分给其他户,咱再带动两户一起脱贫致富!”
看到老父亲干得风风火火,唐本一已出嫁的女儿今年也合家盘回璞岭,发展独活、贝母、重楼共18亩。
能人“带着干”
沿着碎石路盘山而上,来到林下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对共建基地,61块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展牌立在地头。村民张伟全正在田间除草,他说:“有了责任田,就抓住机遇、大干一场!”
责任田是党员能人伍学福“带着干”出来的。他一人就带动了120户发展药材1500亩,其中贫困户80户300亩,并给61个贫困户每户划0.1亩地集中连片发展中药重楼。
近年来,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大农业,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特别是党员回乡创业。
全村2家药材、1家茶叶、1家养殖专业合作社纷纷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和脱贫到户责任书,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仅投3个人工,3年后每户增收3万元以上。
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依托,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定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集中连片的方式,实施结对共建,璞岭村的产业互助帮带扶贫模式,让农户找准了发展产业的路子。
供血,生血
专项扶贫项目资金逐批到位,探索新的扶贫资金分配运行机制;出台普惠金融扶贫政策,对于发展种植养殖的贫困户,在资源技术、销售出路上给予帮助,提供信贷资金,实行政府贴息……
得益于长阳的各类优惠政策,近3年来,璞岭村金融扶贫产业贷款达到151万,75户230人实现了脱贫。
六组邓会林一家,2015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6年利用贴息贷款1万元,发展天麻,养殖山羊,年收入2.4万元,主动还了贷款,还带动周边贫困户黄其恒等发展天麻。
记者了解到,3年来,璞岭村有近80名青壮年回乡发展产业,110多户新建了小洋楼。
璞岭巨变,是长阳39个重点贫困村的样本。唐本一等人的变化,更是长阳7.6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进程的一个缩影。(三峡日报 记者 梁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