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出文化重头戏 ——探秘宜昌端午文化节的破圈路

又是一年端午时。

6月7日,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浓情开幕。

打造具有“宜昌特色、国家水平、世界影响”的文化盛会,让端午元素无处不在、随处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又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留下来

“呜呼,大夫!归去,来兮……”

6月6日上午,秭归乐平里屈原庙的祭坛上香烛袅袅,身着藏青色长袍的村民分列两旁,唱起了古老的招魂曲。

诗会前祭奠屈原是骚坛诗社的传统。简短的招魂仪式后,“泥腿子”诗人们轮番登场。

“中华儿女兮,慨当以慷;殚精竭虑兮,初心不忘”“端阳节,年年思念,山水徜徉”……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吟唱,回肠荡气,委婉酣畅。

不同于当今的朗读,这支发端于明清的农民诗社,至今仍习惯用楚韵歌腔诵唱诗作。这道文化景观,屈乡特有。

两千多年来,每逢端午佳节,宜昌儿女都采取多种形式,缅怀屈原,颂扬屈原,成为荆楚大地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跃升为文化和旅游部唯一核准保留的端午国家级节庆活动。宜昌是其永久举办地。

花落宜昌,除了屈原故里这一历史渊源,“保护有方”也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资料显示,此前,宜昌对端午民俗进行了细致的普查归档,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原生态保护村,组织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了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在民间,群众对端午文化节的认可度与参与度非常高,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2009年,由“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四部分内容组成的“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类项目。

入列“国家级”后,宜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完成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地域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等。

端午文化节更是常办常新,一度成为宜昌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活动之一。

不管由谁坐庄,端午传统文化永远在“C位”。三过端午、祈福禳灾、祭祀屈原……十大特色民俗至今元气满满。

火起来

古楚祭祀,封尘已久,却在今年登上了热搜。

今年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宜昌借现代艺术的“巧手”,重新演绎了“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等仪式。全息影像等虚拟技术,穿破了时间的藩篱,让古文化也灵动起来。

深入肌理的历史记忆开始苏醒,沉睡千年的文化认同慢慢浮现,在场观众同频共振,无一不深深共情。

以节为媒,链接起传统与现代,宜昌的“出圈”方式又何止一种?

2014年,业内大咖云集,见证“中国诗歌之城”落户宜昌;2019年,万人齐包粽子,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23年,新编历史话剧《屈原》首演,连续4场,场场爆满,群众仍呼不过瘾……

打好“融合牌”,屈原文化、端午习俗渗入节庆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宜昌成功吹皱了端午文化的“春水”,也牵起了文旅融合的“红线”。

犹记2022年端午文化节,全国第一个以端午为主题的数字藏品系列在宜昌上线。上线当天,总参与人数超过5万;开售不到3分钟,24000份藏品全部售罄!

在“手慢无”的紧张氛围中,传统文化不仅“活”了过来,更“火”出了新高度。

剥开元宇宙的外衣,宜昌看到了深嵌在其背后的经济价值。

认真书写“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2023年,宜昌创新开展首届“宜昌端午文化月”活动,用时间换空间,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良性互动。

一时间,解放路步行街、中南路等重要商圈人满为患,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秭归脐橙、清水粽子等特色美食香飘四溢……为群众带来了可赏、可游、可玩的别样端午之夜。

当传统与时尚撞了个满怀,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实现了人气、财气的双丰收。据相关媒体报道,仅端午节当天,宜昌就接待游客95.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1亿元。

今年,宜昌双手捧出“国潮端午”盛宴。更加新颖、时尚的方式,势必碰撞出新的火花。

走出去

世界端午看中国,中国端午看宜昌。

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再次携手宜昌,共同打造端午特别节目《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诗味隽永的怀古情感,彰显了悠悠文化之博大、泱泱文明之魅力。

事实上,这场文化之约、传承之旅,伏笔许久。

2023年,央视端午晚会首次走出演播厅、来到宜昌时,总导演黎美兰就透露,曾多次来宜踩点,“屈乡儿女的精神面貌深刻地触动了我,我想这就是屈原精神和思想在当今的一种沿袭和凝聚。”

无独有偶,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宜昌市委宣传部出品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龙舟》,也择今年端午登陆宜昌。

宜昌是“中国龙舟名城”,秭归是“中国龙舟之乡”。龙舟文化源远流长。“五月初五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命舟楫以拯之。”《荆楚岁时记》记录了秭归龙舟赛的起源。

时光荏苒,百舸争流不息,逐步形成了包括“点睛”“下水”“游江”“竞渡”“抢红”等在内的一整套仪式,并延续至今。

6月10日,徐家冲国家龙舟训练基地,秭归、黄石、汨罗、苏州中国端午节“申遗地”的龙舟健儿们提桨破水,“沉浸式”体验这份原汁原味的习俗。

传承的是习俗,进化的是形式、是使命。

划龙舟,一直是宜昌祈福的重要形式。千百年来,峡江儿女争先竞渡,希望通过祭祀水仙、祖宗屈原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端午文化节的盛行,这棵老树也发出了“竞技之枝”。2023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在宜开赛。一声令下,来自五大洲的14支参赛队伍,像离弦之箭跃入水中……

把传统民俗融入国际赛事,宜昌架起了中外交流互鉴的沟通之桥。

不用太久,龙舟赛将作为表演项目进入巴黎奥运会,龙舟世界杯将再次绽放宜昌……求索精神正以奔涌之势划向世界。

记者 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