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两处与互联网相关的剧情引人关注。一是大风厂“一一六”火灾事故现场,很多群众用手机进行了现场网络直播;二是光明区公安局长程度公报私仇,以协助调查为由将郑西坡带走。郑西坡的儿子在网上发帖求救,最终郑西坡被释放。这部被称为非常接地气的大片,真实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生态:网络时代浩浩汤汤,顺之者昌。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去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反复强调互联网的发展成就和作用。当下,互联网已经逐渐改变了网民的求知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最典型的莫过于主流媒体的宣传,传统的说教式宣传效果越来越差,反倒是幽默、耍乐、小段子的卖萌体,容易入脑入心。当受众变成用户,当用户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觉醒,传统的政府管理,如果还停留在等人上门、高高在上的姿态,势必会被时代抛弃、被人民抛弃。
然而,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依然延续了“鸵鸟”作风。遇到负面舆情和网络批评,缺乏包容的心态和从容应对的底气。甚至面对谣言,也自以为掌握了真相不屑理会。但别忘了,谣言的背后代表的是汹涌的民意。即便你掌握了真相,但如果不及时发声,实质上是为谣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互联网时代,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的重要抓手。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更高层次。治理的对象是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公民个体组成的。群众到了哪儿,领导干部就要跟到哪儿去。当下,群众习惯了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表达述求,社会治理的触角也要延伸到互联网,善于在互联网上了解民意、获取信息、听取批评、改进工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社会治理创新,不能在办公室埋头苦干,不能关上窗户两耳不闻。“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社会治理要创新,需主动拥抱互联网,用更包容的胸怀,到网络空间去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央广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