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机遇就会落后时代,抓住机遇就能赢得未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市第七次党代会着眼美好未来,牢记殷殷嘱托,发出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建好守好三峡生态屏障的冲锋号令。全市上下要深刻把握践行“两山论”带来的新机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奋力打造长江大保护升级版,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
建好守好三峡生态屏障,是扛起共抓长江大保护责任的政治担当。万里长江流经宜昌境内232公里。宜昌因水而兴、因坝而名、因绿而美,既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特殊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对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等给予充分肯定,对宜昌发展寄予殷切期望,为我们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省委赋予重要使命,明确要求宜昌带动打造“宜荆荆恩”城市群绿色生态之翼。我们要牢记殷殷嘱托,落实省委要求,自觉扛起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加快建设三峡生态屏障,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守牢生态底色。
建好守好三峡生态屏障,是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发展不够、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着宜昌的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宜昌拥有充沛的清洁能源,436座水电站年发电1405亿千瓦时,页岩气储量超5000亿立方米。我们要一手抓补短板、一手抓锻长板,主动融入、深入实施“双碳”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制定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安全降碳。要统筹推进三峡生态屏障和清洁能源之都建设,在全力保障三峡工程安全有序运行、保护万里长江安澜东流的前提下,把宜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最为珍贵的发展资本和产业基底。要依靠市场机制,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为爆发式增长不断释放澎湃动能。
建好守好三峡生态屏障,是宜昌人民心中最大的眷恋。大江大河和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宜昌的城市之魂。近年来,宜昌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环境质量取得重大改善,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荣膺中国十大秀美之城。但要清醒地看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半山水一半城,是宜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更是宜昌人民心中最大的眷恋。大眷恋里有大民生。我们要顺应人民的新期待,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入手,继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化“生态小公民”、“生态市民日”系列活动,奋力建好守好三峡生态屏障,打造高价值生态的现代化“宜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