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坡村位于当阳市王店镇东南部,全村精准贫困户已从121户201人降为10户22人,人数虽然不多,却成了精准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
六组的朱光银就是其中的一户。
朱光银今年64岁,有两个儿子。20年前,为了让两个儿子完成学业,朱光银四处借钱,结果因教致贫。不料,大儿子结婚后,大儿媳患了肺萎缩,一年七、八万元的医药费“雷打不动”。贴补儿子之后,朱光银夫妇的生活更为困难,自然被认定为精准贫困户。
当阳市教育局成为朱光银的帮扶单位。该局除了每月给他家送来500元帮扶资金,还免费提供50只双莲鸡鸡苗,支持发展养殖。
2016年,朱光银和家人合计开农家乐,村干部闻讯后,决定对他补贴1万元。这笔资金减轻了一些压力,农家乐顺利开业。去年下半年,农家乐收入6000多元。
农家乐走上正轨后,朱光银萌生养鱼的念头:园里喂双莲鸡,塘里养鱼,让食客来了能垂钓、休闲、吃土菜。村里再次大力支持,出资挖了7亩鱼塘,提供给他经营。
“5月份就能给塘充水、下鱼苗,再过一段时间塘里的鱼就可以上餐桌了。”朱光银说。
在黑土坡村,因病致贫也是贫困主因。
走进张淑英家中,几堵旧墙,窗户破烂,还碎了几块玻璃。患有22年骨髓炎的她,至今不能干重活。“这些年,为了我这个病,前前后后花了二十几万,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老病号”怎么翻身?村党支部书记洪仁兵介绍,张淑英想试试养殖,她购买了10头母猪,村里按500元/头给予了补助。每头母猪的收益按最保守算也在四五千元左右,张淑英今年脱贫指日可待。
“这户有个‘孝子’,今年43岁了,没有结婚,也是我们村脱贫户之一。”洪仁兵带着记者来到黄银海家。
43岁的黄银海,年幼时因为母亲常年生病而不得已辍学,回家务农,收入则供姐姐弟弟上学。而今,74岁的母亲也由他照料。
黄银海给我们讲了令他作难的事:“去年租村民的地种玉米,卖了一万多块钱。今年,人家把地都收回去了,收入都成问题,更别说脱贫了。”
没有田可种,怎么来出列?村里已有计划。
“考虑到他的情况特殊,加上他为人热情、态度积极,今年我们安排他当上了村网格员,每年收入有8000元左右。”洪仁兵说,“针对非常困难的贫困户,村里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他们。”
洪仁兵介绍,目前村里正着手发展纽荷尔脐橙2000亩,增设光伏发电站,力保村集体收入增加5万元以上。“产业起来了,集体能造血了,给贫困户兜底也就不愁了。”(三峡日报 记者刘晋辛)
【采访札记】
脱贫出列进入年度计划,倒逼着因户施策必须做到精准。此次进村入户,从朱光银们的情况看,确属各家情况不同,帮扶措施不同,但出列信心相同。这大概就是措施与实情精准匹配带来的效果。
精准施策,“施”之前,先要摸清各户家底、成员心志、户主意愿,志短的先扶志,缺启动资金的筹启动资金,差生产资料的想办法调剂,无业可就的造公益岗位……总之,如果一味只看到“穷”字拦路,而不下“实”功,不求精准,即使贫困对象勉强出列,也难保他们未来无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