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11家博物馆上线直播

晴川阁、黄鹤楼隔江相望,龟、蛇二山隔江峙立……人们穿越时空,跟着镜头中明代的丹青妙笔,重识武汉三镇的繁盛景象。

在第44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长江日报和武汉市直属博物馆承办的“记录与守望——与武汉共呼吸的博物馆”直播活动,从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江汉揽胜图》的视频中开启。观众跟着镜头“云”游11座博物馆,回望英雄城市的历史,聆听抗疫实物背后的故事,感受艺术作品中齐心战疫的正能量,领略武汉城市精神。

“云”赏文博 在直播中重温历史记忆

在禹稷行宫跟随大禹治水的传说,寻找华夏精神的源头;追寻3500年前先民筑城的遗迹,揭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镇馆之宝的神秘面纱;走进掩映在繁华汉口街头的三层红砖洋房,追思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武汉的每一处历史建筑,每一件珍贵文物都镌刻着这座城市穿越风雪砥砺前行的足迹。

跟随直播镜头,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等11座博物馆一一呈现眼前。

八七会议会址,历经世纪风云,见证国运变迁;看上去平常普通甚至简陋的中山舰,承载着武汉保卫战的沧桑记忆;一条灰色暗花丝织围巾,带着观众探访伟人的足迹,重温那段激昂奋进、万众一心的岁月。

在“云”赏各馆镇馆之宝和文物建筑的过程中,观众与历史记忆重逢。

以物说事 讲述战疫凡人小事

一张胸片、一件樱花防疫服、一个汉警快骑的车模、一根普通的护腰带……这些都成为入藏博物馆的珍贵物证。一件件实物,就像一片片拼图,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出发,还原抗击疫情的真实全貌。

“这是小孙女送给我的,说实话,我还真的有点舍不得。”郭养和在捐赠自己的护腰带时说。作为硚口区城管执法(交通运输)局调研员,郭养和一直和环卫工人并肩战斗在一线。在多数人居家战疫期间,硚口环卫工出动22.8万人次,每天收运垃圾26000余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知道爷爷有腰伤的小孙女,送给郭养和一根腰带,上面写着“一带护腰,为抗疫献爱……祝爷爷平安!”

观众跟随镜头走进武汉革命博物馆,见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物证捐赠”,倾听武汉市各行各业的抗疫代表,讲述方舱医院、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凡人小事。

“神鸟绕日 万众一心”“黄钟大吕 共奏佳音”“梅开五福 平安长久”“四海一家 共渡难关”……武汉博物馆“文物系荆楚,祝福满江城——全国文博界文物抗‘疫’海报特展”中,140余家国内外文博机构推出的400余幅祝福海报,表达了文博人对湖北武汉的诚挚问候和对祖国的衷心祝福。

记录守望 传承英雄的故事

“我们是武汉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说。

正如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所阐述的,“博物馆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现代社会政治、社会、文化议题,以此展示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扛着30公斤重的钢瓶一层层爬上楼,武汉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朱乐天为居民更换液化气钢瓶;为邻居们答疑解惑,解决生活困难,晴川阁管理处的胡欢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变成小区的热心专线;社区80多岁的宋奶奶提起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余甜就止不住地夸奖:“那个小个子的女伢子,人好,心细。”

2020年,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武汉市文博系统始终和武汉这座城市、武汉人民在一起。

疫情期间,武汉全市文博行业闭馆不闭展,结合实际推出数字博物馆、线上“云”游博物馆、线上展览等多种服务,为广大市民献上丰富的精神食粮。各馆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活动100多场,浏览观众3000余万人次。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武汉革命博物馆、晴川阁的讲解员更是化身主播,在“云游·春光中的武汉”大型全媒体直播活动中和1500万网友一起在线追寻英雄足迹,回望城市历史,向时代英雄致敬。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制度优越,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大优势。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是博物馆人的使命和担当。”高万娥说,“我们要把武汉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故事传承下去。”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中旬,湖北全省各级博物馆共征集到近20000件物证,留存记“疫”。

当江汉关浑厚的钟声敲响,人们不禁回望:一座座博物馆、一处处慷慨壮歌,武汉人的英雄不屈、乐观豪迈已深深刻入血脉。它们从历史的烽烟中走来,带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去感受这座城市在一次次逆境中奋发的不屈史。在武汉重启的今天,我们与历史中回响的武汉精神重逢。(光明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