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战“疫”大考,我们的健康理念、生活习惯、邻里关系悄悄地发生着怎样的改变?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部分市民——
卫生健康不能缺
前不久,家住AAA花园的林芬在网上下单了一箱洗手液、消毒液,她不仅自己定期对家里进行消毒、打扫,还给儿子家送去了不少。她告诉记者,每天上班她会随身携带小瓶免洗消毒液。
不仅是林芬一家,经历疫情,许多市民都形成了勤洗手、勤消毒的习惯。
4月24日,当记者坐上了一辆滴滴车时,司机陆运强便提醒道:“您前座的后背里是消毒液,可以免费使用。”陆运强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在车里备着消毒液。“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大家都安心”,陆运强说。
我们不难发现,在公共场合,出入的市民都戴着口罩。
“现在出门,感觉口罩和钥匙、手机一样必不可少。”家住美岸长堤小区的张薇回忆,前几天因为着急办事,下楼后发现自己没戴口罩。她赶紧回到家里戴好才再次出门。她认为,出门戴口罩,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突如其来的疫情,还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邵先生表示,“锻炼能增强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现在,他为自己制订了健身计划,通过在社交平台上“打卡”来督促自己。
下厨做饭成常态
家住白龙井社区的曹丹是一名“90后”,对于“独居”的她来说,每天下班回家后只要滑动手指,外卖就会送到面前。
疫情发生后,由于所有饭馆临时关门,所以吃饭成了问题。为了解决一日三餐,她便开始通过社区群买菜,将厨房里的电器“捣腾”了一遍,尝试不同的菜肴烹制方法。
这段宅在家里做饭的日子给她带来许多感悟:“以前图方便,要么吃各种餐馆,要么就是叫外卖,按点吃饭都很难做到。现在饮食也规律了,吃得也健康了。”曹丹说。
对有家庭的人来说,每天在家做饭,获得的不只是健康饮食,还有一家人感情的交流与促进。家住金东山商业城附近的张小梅是一名从来不进厨房的“工作狂”,平时家里的饭都是由母亲操劳。但是疫情期间,由于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回了老家的母亲不能来到他们家,她和丈夫决定自己学习做饭。
她和老公从“抖音”“小红书”上边看边学,照着做。二人尝到了做饭的乐趣,同时也体会到父母以前操劳一日三餐的辛苦。
“现在,晚上回家后我掌勺,爱人负责洗菜、打下手,父母看会电视。看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饭菜,我非常有成就感。”张小梅坦言,今后她要平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享受这份家庭独特的美好滋味。
人际关系更和谐
陪父母做饭、带父母做瑜伽,在这个超长假期,宜都女孩雷月华做了许多之前没有对父母做过的事。
18岁就到上海上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上海工作的雷月华说,每年春节,被父母“催婚”的她选择在家待上3天便返回上海。今年,因为疫情,她在家里待了两个多月。其间,她与父母聊了许多,父母表示理解并不再给她压力。
说到这次与父母的相处,她表示:“虽然他们没有说,但我能感觉到他们非常开心”,雷月华下定决心,以后会利用每年的长假多回来陪伴父母。
一场疫情,让人们知道了陪伴与爱的重要性,更学会了体谅家庭成员的不容易。
周先生是一名生意人,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妻子照顾家庭。周先生说:“我一直以为做家务是很简单的事,现在我才知道,这并不轻松。”他表示,通过这段时间帮妻子“搭把手”,非常理解妻子之前为什么偶尔会抱怨,今后会尽量与妻子一起承担家务。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家庭关系,受疫情影响,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疫情期间,大家不能出门,但家里缺个什么了,在群里喊一声,就会有热心邻居应答。这种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感觉真不错。”家住锦绣嘉苑小区的王文琦感叹,之前与同楼层的另外两户邻居接触少,平日里见了面,点点头,便算是打了招呼。而在疫情期间,他们通过微信群一起拼单购买蔬菜、团购水果,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如今,小区的邻居们碰了面,尽管大家之间并不认识,但感觉已不再那么陌生”。王文琦表示,经历疫情后,小区的业主们通过微信群互帮互助、互送有无的事情变得很常见。
“我们盼望着以前正常的生活尽早回归,也期许新的生活方式会延续……”王文琦说道。(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邹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