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五峰渔洋关镇南河村茶园里一片忙碌。
“范主任,什么时候我屋里也把茶叶换成‘龙井43’。”“我也是这个想法。”……茶农们围着村主任范秀东打听“龙井43”改种事宜。
一株茶树何以成为“万人迷”?范秀东咧嘴一笑:“那自然是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收益。”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季,复工半个月来忙着采、卖鲜叶的茶农们得知前两年村里试种的300亩“龙井43”竟比一般山茶收购价高了近一半,便都来了兴趣。
“发芽早、采摘期长、亩产收益高。”站在绿意盎然的示范基地前,范秀东细数着新品种的优点,“我们以后要逐步把老品种换成新品种,好日子还在后头哩。”范秀东的信心不仅源于新品种的种种优势,更源于这两年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2017年6月,在省财政厅的帮扶下,村里建起第一家茶厂,并从浙江松阳引来了茶叶专家潘宗泽。
“南河土壤条件好,但茶品种单一,种植和采摘技术落后。”多番考察后,潘宗泽决定从品种改良入手,试水茶叶提档升级。他成立阳河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村里合作建设了300亩“龙井43”示范基地,并带动49户农户改良茶叶品种。
同时,村里还与潘宗泽签订协议:将新建的茶厂和设备以租赁的形式交付潘宗泽使用,村里以现金入股基地建设,收益按投资分红。
从外引才,引的还有新标准。进村第一年,潘宗泽就狠心立下“死标准”:只收手摘茶。“手摘茶虽然摘起来慢,但品质高,收购价也高。”范秀东解释。
去年,村里茶农收入大多都翻了番,加上茶厂、设备租金,村集体收入也涨了一大截。“今年疫情影响这么大,我们的鲜叶价格却跟往年差不多。”村二组的茶农曹诗喜按照潘宗泽标准化采摘要求,每亩收益依然可观。
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的穷山沟,如今茶产业提档升级,高山无公害蔬菜、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全面开花”,一条条村组公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
范秀东感慨:“从前,山是门、水是墙,现在,山是金、水是银。”(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宋志豪 通讯员 谭江洪 杨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