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重症监护室呼吸气道小组

“山知道你,江河记得你,我们不会忘记你……”3月25日, 结束了14天的隔离观察,75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刘爷爷出院回家了。他说,他要把这首歌送给白衣天使们,尤其是帮他吸痰的护士刘敏。

刘敏是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的护士长。为了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刘敏牵头成立呼吸气道小组,专门负责隔离病区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和痰液的引流。

“一个夜班处理了6次气道吸痰。说不怕,那是假的。”回忆起第一次为刘爷爷吸痰的情形,刘敏坦言,那是很难熬的一个夜班。

由于病情危重,刘爷爷的痰液很多,吸痰的频率高、难度大。更令刘敏担心的是,每一次的吸痰操作,刘爷爷都会因不适难忍而不停地呛咳,痰液会随着呛咳气流的冲击喷向四周。“相信我,轻轻咬着牙垫,做深呼吸……”刘敏帮刘爷爷擦干呛咳后的眼泪,一边单手帮他吸痰,一边重复安慰他。

刘爷爷说,正是刘敏的鼓励,让他恢复了信心,一次次挺了过来。

“坚守在隔离病区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每个人都给患者吸过痰。”刘敏说,他们每天还要负责采集痰标本,为危重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

留取痰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是呼吸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常规检查。但是,建立人工气道后留取痰标本时,需要断开呼吸机管路,而此时,会有大量气溶胶从气道内喷出,感染风险大。“你们都离开,我来处理。”主管护士江源源身着防护服,戴上正压头罩,连续为7位患者采集了痰标本。下班的时候,她感觉耳朵还在嗡嗡地响。

“5床的机械通气效果不理想,需要俯卧位通气!”收到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朝辉的指令后,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科大科护士长刘静兰立即着手准备。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持的重要治疗手段,每天让患者趴着16小时,护士不间断为患者拍背排痰。“稍有操作不当,一旦气管脱落,就会危及患者生命。”刘静兰说,每次给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翻身时,要8个医护人员同时上。

“一个班有3、4例患者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我感觉骨头都要散架了。”男护士彭超说,新冠肺炎患者的痰粘稠、气道堵塞,有时候痰拍不出来,护士们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隔离病区重症监护室,还有李宸、张青、王巍3名专业的呼吸治疗师。他们每天除了完成吸痰、痰标本的采集外,还和医生一起查房,调整呼吸机参数,评估患者是否可以脱离呼吸机。

“畅通呼吸通道,是把危重患者从死亡线拉回的关键。”张朝辉说,专业的呼吸治疗师,让这个关键环节变得安全、高效,而对患者来讲可能就是重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周寒飞 通讯员 舒德喜 韩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