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援宜医疗队心理干预组工作纪实

在宜昌当“倾听者”的35天

3月15日,在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房里,福建援宜医疗队心理干预组的成员依然在坚守。“来宜昌35天了,我们已经习惯每天都去病房看看。”组长庄子森告诉记者。

2月1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庄子森和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防治院的王佳魁、邹晔峰随队出征宜昌,组建心理干预组,对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援助和保障,并对战“疫”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我们的工作,就是和大家聊天。”庄子森告诉记者,队员们在与患者交流中,帮助他们客观理性认识新冠肺炎,化解对治疗的恐惧,舒缓焦虑,克服睡眠障碍。

有一天,护理人员发来信息,病房里一位70多岁的患者,每天都流泪,问起原因,她也不做声。庄子森和队员们听说后,第一时间换上防护设备进到隔离病房,可是老人一口宜昌话,大家完全听不懂,只能暂时从病房里出来。

随后,庄子森给患者的儿子打了个电话,这才知道,老人的老伴、儿子都确诊了,家里只剩下儿媳妇和刚刚满月的孙子。

当天下午,庄子森和队员们再次进入病房。通过电话那头患者儿子的翻译,庄子森第一次倾听了老人的心声:担心老伴和儿子,想念在家里的孙子。

挂断电话,庄子森发现,老人家使用的是老人机,无法视频聊天。他当即找来护士站的公用手机,让老人和家人视频。视频里,老人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孙子,也听到了儿媳妇的鼓励,开心地笑了。

那天晚上,值班的护士告诉庄子森,老人早早地就睡了,没有再哭。后来,在心理干预组的建议下,护士们只要有时间就让老人和家人视频。一周后,老人家康复出院。

除了每天进病房,心理干预组还要负责电话接听并解答患者和市民的心理疑问。

一位市民打来电话:自己和母亲作为密切接触者正在隔离,母亲每天都很焦虑,感觉自己有喉咙干痒、干咳、胸闷等症状,但经过3次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每天的体温检测也正常。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差,医护人员也束手无策。

庄子森很快和这位母亲进行了视频通话。经过详谈,庄子森发现,她有慢性咽炎,所以才有喉咙不舒服等症状。为了缓解她的焦虑情绪,庄子森指导她做了肌肉放松训练,对方当时就表示状态有所好转。

后来,庄子森又接到了这位女士的几次电话。咳嗽少了,她会给庄子森报喜;咳嗽多了,她会问庄子森原因。无论多晚,庄子森都会耐心回复。

3月14日,这位女士的儿子给庄子森发来信息,他们的隔离即将结束,感谢庄子森的帮助。“谢谢您帮她走出困境!”接到电话,庄子森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除了做患者的“倾听者”,大家还会关注同事们的喜怒哀乐。

妇女节前的一天,庄子森在重症病房的清洁区里,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氛围:“以前进病房前,大家都会大声加油打气,几个女孩子的声音特别大,今天怎么这么安静?”

中午回驻地的车上,庄子森和大家聊了起来,也找到了其中的原因——那天早上,宾馆的电梯播了一则公益广告,画面都是疫情里的医务工作者,可是配乐特别悲壮。“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听完之后心里酸酸的,情绪就不高了。”听完同事们的话,庄子森很快意识到问题所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需要的是积极向上的鼓励,悲壮的音乐会让大家有压力。”在庄子森的建议下,宾馆换掉了广告。第二天,交班前的清洁区,又恢复热闹。

截至3月15日,心理干预组共计对650余人次开展了心理疏导。“我们就是倾听者,看着大家笑了,我们也安心了。”庄子森笑着说道。(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阮刘齐 通讯员 许贤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