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的意见”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宜昌坚持开放推动发展,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实现了与全球快速对接,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必须以“开放发展”新理念为指导,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根据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宜昌转型升级新需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强化开放思维,提升开放层次,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培育开放优势,加快构建支撑开放发展新格局的产业体系、合作体系、平台体系、创新体系和工作体系。

4月6日,市委政研室(市改革办)牵头组织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市招商局、市交通局等部门召开座谈会,对这份刚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深度解读。

“十三五”时期,宜昌将继续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双向开放”,宜昌进入开放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意见提出,宜昌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的总体目标是,深入推进与开放发展相关的市场化、结构性改革,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加快建成一批“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双向开放战略新平台和开放型市场主体,打造开放型经济新载体;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着力提升产业、区位、环境、标准等开放合作竞争新优势;大力提升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能力,加速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统筹推进,构建外贸、外资、外经、外智、外包、外联、外宣整体联动、全面争先的工作新机制。到2020年,初步形成开放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领先地位,努力把宜昌打造成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强市和长江流域开放合作示范强市。

用于经济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时,开放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体与他国或他区域经济体之间相互进入、相互对接、互动交流的状态或过程。其主要内容是相互的投资和贸易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信息、技术、管理等交流,还有与经济交流伴生的教育、文化等交流。

开放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意义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入国际分工,使自己专注于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提高效率,迅速积累财富;二是通过引进或分享先进技术,加快自己技术进步的步伐;三是通过人员和教育文化的交流,拓展视野,提高国民素质;四是通过与国际规则的对接,推动国内或区域内体制机制变革,加速制度现代化进程,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

从上述意义来说,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体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和基本条件,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国家或区域经济体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在国家层面,历来是把开放与改革相提并论的,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开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开放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央把“开放”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成为贯穿“十三五”规划全局的核心思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开放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所有这些都将对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开放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一提到对外开放,人们总是把它与沿海沿边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似乎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不大。这固然与前者所处的区位有关,毕竟沿海沿边是与境外交流最便捷的地区,国家早期的开放政策也往往是首先在此类地区落地的。

另一方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滞后也与其特定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关。就宜昌来说,由于电力、矿产、农副产品等资源禀赋较为突出,距离东部沿海市场比较近,开发既早又充分。在投资主导、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上述资源型产业迅速膨胀,支撑了本地经济的万马奔腾式超高速增长。

很长一段时间,宜昌只要充分开发本地资源,并作为沿海地区资源型产品的供给者,就足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宜昌开放的要求并不迫切。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宜昌外贸进出口总额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一直很低。

金融危机爆发和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是发展阶段转换,由投资主导经济逐步转向消费主导,由外需拉动逐步转向内需为主内外共同拉动,产能过剩日益显现出刚性的特点。

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增加有效供给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增大,资源型产业再也不可能继续扮演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角。新常态新阶段宜昌经济要想继续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实现战略转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并逐步使其替代传统的能源原材料行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角。

要做到这一点,对外开放必须进入新的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通过开放将海内外更多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引进来落地生根,同时通过开放拓展本地产业的海外市场,培育本地产业做大做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宜昌这样的内陆城市已经进入开放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对接国家战略,宜昌开放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目前,国家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一主两副多极”、“两圈两带一群”战略,支持申报建设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三峡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入国家战略,三峡经济枢纽新区正在争取纳入国家战略。

这些机遇叠加,为宜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宜昌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开放发展,以对接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抓手,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开放引领发展的新举措,取得了突出成效,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进战略规划对接。充分发挥宜昌在国家“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大格局中战略联结点的独特区位优势,推进战略规划无缝对接、深度整合,加快把宜昌打造成东西整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南北联通京津冀和港澳粤的战略立交桥。

意见提出,找准宜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从交通物流、外贸合作、产业转移、市场共享等方面谋划制定宜昌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把握宜昌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特殊区位和战略地位,把交通、产业、市场、城建等事关开放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纳入“十三五”规划进行整体谋划,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加强与新疆、内蒙等地边境口岸及上海、武汉、重庆、宁波、湛江、福州等沿江沿海城市港口战略合作,积极争取开通铁路口岸,适时开通“宜新欧”、“宜蒙欧”国际货运班列,打通对接“一带一路”的水公铁联运国际运输新通道。

推进基础设施对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与衔接,形成网络化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把宜昌建成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以打通投资贸易通道为重点,推动一类水运口岸申报建设,争取将宜昌纳入“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港口;推动宜昌与上海、武汉的“虚拟组合港”建设,打造宜昌起始港;推进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国际空港城市。围绕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宜昌至襄阳高速铁路、汉宜铁路至郑万铁路连接线、宜昌至常德高速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宜昌横向联络线和长江干流宜昌段综合整治及支流提等升级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物畅其流、经济便捷的物流大通道。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光纤“户户通”工程,构建网上高速公路。

推进产业发展对接。按照区域合作发展新趋势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要求,加快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构建开放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深入实施沿江突破战略,谋划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对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推进各大园区集聚发展、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着力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把宜昌长江经济带建成与上下游经济区互联互通、紧密融合的新型流域经济带。

——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巩固、提升、创新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开放型市场主体规模,继续巩固化工、医药、机电、农产品等传统行业优势,鼓励引导企业向中高端发展,做优产品,做强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型和外贸型相结合的大企业、大项目,培育孵化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外贸加工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创新型企业,组织相关企业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研项目,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提升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做大做强龙头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转化,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推进企业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促进知识产权转化。

——强力招商引资。围绕宜昌市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型外企、央企、民企开展集群式招商,重点招引旗舰项目和龙头企业,着力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壮大项目群,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星月同辉”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国别产业园,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完善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政策,鼓励和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宜昌市设立总部和功能性总部机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推进项目建设对接。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实施开放发展重大战略中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抢抓机遇,重点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和区域合作项目,用项目牵引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投资调研和论证工作力度,谋划和建立对外投资项目库。支持宜昌市重点企业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设计中心。鼓励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和内贸企业合作互动,抱团集群式对外投资,探索建立市外产业集聚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体走出去。立足优势产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宜昌市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集群式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鼓励企业以BOT和工程换资源等方式,承揽附加值高、影响大的交通、能源等大型项目,增强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和相关材料出口的能力。积极创建对外劳务服务品牌,推动劳务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市场开发对接。支持、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巩固和扩大日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重点拓展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等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建立对外商品展示中心和营销网络,实现优势产品主动外销。优化宜昌市对外市场、产业、产品结构,推动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扩大出口,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支持企业进口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优质低价生产原料,扩大进口;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特色产品进口。以水利水电、建筑、旅游、文化等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提升服务贸易占比。

显然,国家战略给宜昌融入“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建设大枢纽、大口岸成为其重要内容和必经途径,承载着“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的重任,宜昌开放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打造“五大引擎”,宜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迈开坚实步伐

近年来,宜昌抓住机遇,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在开放发展若干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宜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引擎一:谋划推进三峡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意见提出,要继续深化三峡城市群战略研究,推动建立区域发展高层论坛长效机制,争取纳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宜昌处于“华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中间节点的地理优势,加快与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及渝东湘西地区的融合步伐,全面推进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对接合作。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准入和监管体系,清理对区域内人才、资本、资源跨城流动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努力在三峡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推动人口、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把宜昌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

引擎二:谋划推进宜昌三峡经济枢纽新区(三峡新区)建设。按照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标准和要求,聘请高端研究机构做好战略研究和规划论证工作,优化完善实施方案,组织精干力量全力做好申报争取工作。借鉴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新城和“中新重庆营运中心”等中外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成功经验,寻求谋划国外政府间合作项目,共同谋划和参与“宜昌三峡经济枢纽新区”建设,为新区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探索统筹解决三峡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三峡船闸通航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新途径。

引擎三:加快推进中国(湖北)内陆自贸区宜昌片区申报建设。抢抓中国(湖北)内陆自贸区申建历史机遇,加大宜昌片区申报建设力度,按照“围绕特色、突出优势、错位发展”思路,努力打造陆江海联运物流中心、国际休闲旅游服务示范区、三峡区域开放合作试验区。深入学习借鉴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自贸区建设先进经验,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推进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配套建立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机制,积极引进市内外外贸企业、物流企业和专业机构进驻运营,尽快封关运行。适时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一区多园”运作模式,使综合保税区成为宜昌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辐射鄂西、渝东、湘西、陕南等地区,建成三峡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枢纽和重大装备制造保税产业聚集地。

引擎四: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宜昌市将规划建设化工、机电设备、医药、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外贸出口,做大做强优势外贸产业,争取建成2至3个国家或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实施外贸强县强园工程,引导县域和园区外贸发展壮大,打造一批外贸强县和外贸重点园区,形成基地带动园区的外贸新格局。

引擎五:创新拓展合作交流空间和路径。意见要求,在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要把握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日益加深的新趋势,拓展交流合作空间,提升交流合作水平。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区域合作交流、深化企地合作交流、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健全保障机制,宜昌谋求更高水平开放

关于宜昌市将如何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营造开放发展的大环境,谋求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市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李忠远表示,意见中提出的增强开放发展服务保障能力,可以从推进“四项改革”、加强“两个统筹”、强化“三项服务”、完善“三项政策”、强化“三项措施”等关键词进行解读。

深化开放发展管理体制的四项改革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营造良好的开放发展大环境; 推进简政放权,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促进投资便利化; 推进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外商、外经、外贸、外事等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打通开放发展通道,形成开放发展合力; 推进外贸服务监管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实行电子报关、电子检验、电子监管、电子退税和电子结汇等外贸服务监管新模式,加强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监管水平。加强对外开放“大通关”建设,全面融入长江流域通关一体化,推进和完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作业无纸化”等区域通关模式创新,逐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加强与沿海、沿边、沿江城市口岸管理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定期联系机制,推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两个统筹”即加大统筹协调和宣传推介工作力度。宜昌市将建立促进开放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工作统一部署、协调推进、督促落实与反馈通报等机制。统筹涉外工作政策、资源与力量,提高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水平,切实推动关、税、检、财、银、工、科、投等协调联动,强化外贸、外资、外经、外汇、外联、外宣等工作协同,及时解决外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在金融信贷、出口退税、通关服务、检验检疫、信用保险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经济文化活动,围绕宜昌城市特色与转型战略,加强统筹整合与活动策划,创新形象宣传与传播方式,组织实施分众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宣传活动。加强与国内重点媒体、境外友好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开展“新宜昌、新商机”和宜昌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系列推介,切实增强对国内外各种优质资源的吸引力,传播“文明宜昌、开放宜昌”的城市形象。

搭建开放发展综合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以信息化为纽带,搭建商务经济综合服务公共平台,建立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对外经济合作、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四个公共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专项业务、市场开拓、金融融资、管理提升、综合协调等全方位服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商务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和服务体系。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打造跨境电商区域中心。支持发展出口担保、法律援助、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引导国内外中介机构、投资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加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配合本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权威、即时的境外市场需求、投资环境、法律法规和重点企业资信、融资管理等方面的高端咨询服务。

宜昌市还将整合中央、省级对外开放发展促进资金,调整、优化扶持资金使用方向和重点,完善开放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转变传统普惠制的财税支持模式,建立以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新型支持体系,优先支持开放型重大项目,对体现技术创新、品牌营销、供应链控制、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及其产品给予重点支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促进开放发展的财政支持措施,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严格落实外经贸专项资金保障和电子商务发展基金支持,出台保税物流中心和企业融资政策。

健全促进开放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完善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转、激励、保障于一体的人才服务体系,宜昌市将强化育才、公共平台、引才三项举措。支持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在宜建立分支机构,大力培育和发展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高水平的涉外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开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大对公共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平台的支持,引导更多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品检验测试中心落户宜昌,招引和支持创新型企业,建设孵化器和产业聚集区,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载体。推广以重大产业项目引进人才、重大科技平台引进人才和以自主专利技术引进人才等方式,增强宜昌市对创新人才的集聚力。加强开放发展工作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开放发展水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