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冬雨飘洒在武陵山脉,在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坝村翁桥沟安置点,一栋栋黛瓦白墙的民居静卧在青山绿水之间,显得分外素净。
不用花钱住新居,心里踏实了
66岁的周祖国和老伴高秉桂正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逗着3岁的孙儿玩耍。这是一套面积100平方米的房子,有3间卧室、1间客厅,还有卫生间、厨房和烤火房,宽敞又明亮。
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细雨,周祖国的思绪不由得又飘回到三年前。那时候,周祖国一家4口住在距离这里3000多米的半山腰,70平方米的土坯房历经半个世纪岁月的洗礼,早已裂开了一道道手指粗的裂缝。为了挡住冬天凛冽的寒风,周祖国只能用黄泥在屋内糊上一圈,聊胜于无。但到了下雨天,这就成了全家人的“受难日”: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和现在住的房子比,那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周祖国收回思绪,向记者感叹道,“现在遇到再大的风雨都不用担心房子安全了,我们晚上睡觉都踏实喽!”
郑知安是陈家坝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他告诉记者,该村高山区交通闭塞,水土资源缺乏,村民的生存条件恶劣,为了帮助他们脱贫,政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其中,仅翁桥沟安置点,就出资280多万元,修建了17栋民居。
因为房屋设施齐全,村民可直接入住,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交钥匙工程”,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上新房子。
“听说房屋的产权证也正在办理,有了本本大家心里就更踏实啦!”周祖国道出了心中的喜悦。
校车开到家门口,上学便利了
腊猪蹄、腊猪排……在一间附属房里,张建英正在熏制过年的腊货。“等再过几天孩子放寒假了,我就到县城买只鸡,给他好好补一补。”张建英拨了拨柴火,心里盘算着。
彩电、冰箱、鸡鸭鱼肉……谁也想不到,就在3年前,张建英一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从贫困户,到如今样样不缺,张建英说,这一切都要感谢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方便了,校车开到家门口,孩子再也不用专人照顾,她和老公可以安心挣钱了。
过去张建英一家住在山上,每天上山下山就要花两个小时。每天6点钟起床,送孩子下山等校车,下午4点多钟再从家里出发,接孩子回家。一来一回,让她疲于奔命。
“听说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我第一个举双手报名!”张建英乐呵呵地说,现在的翁桥沟安置点,距离秭归县城和九里工业园区不到6公里,不仅上学、就医、购物方便,务工也更便利。
如今,张建英的丈夫在宜昌打工,负责安装电梯,每月有4000元收入,她进入村委会食堂工作,两人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通过易地搬迁,把村民集中安置到交通便利的好地段,让校车开到家门口,解决了搬迁户孩子的上学问题,也间接解放了家庭的劳动力。
“撸起袖子加油干。”张建英一家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前行。
靠城工作机会多,收入稳定了
易地搬迁,落脚在扶贫。如何让搬迁户致富,成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38岁的刘衡是张建英的邻居,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一家5口人,就靠亩把多茶园维生,平日里再打打零工赚钱养家。”刘衡告诉记者,但2013年的一次事故,让他身负重伤,至今身体内还有好几块钢板。
刘衡一家的遭遇,让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揪心,他们决定一定要把他扶上路!“搬下山后,工作好找,就医方便,对孩子上学也好!”经过一番工作,刘衡一家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搬到山下。
根据刘衡年纪较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点,在村委会的推荐下,刘衡进入了县城管局,成为了一名合同制协管员,每个月缴纳五险,还可以领2000元工资。
看见丈夫有了工作,妻子颜姣也放下心来,应聘上了一家公司,在当地旅游船当服务员,吃住全包,有五险一金,每月还可以收入3000多元。“听同事说,只要连续缴15年,退休后每个月就可以拿1200多元钱呢。”想着未来的生活,颜姣一脸憧憬。
搬迁户中,除了年轻人,更多的是年纪较大,习惯于种茶的中老年人。为了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家改造茶园,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宜红早、大白毫等新品种茶叶,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农业技能培训班,聘请专家现场传授种茶、修剪、上肥、管护等知识。村民不花费一分钱,就可学得一身好本领。
淅淅沥沥的细雨仍在飘洒,不远处,山峦翠绿,希望的嫩芽已经破土而出。(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齐小宇 徐子凡 通讯员 张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