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高颜值——成都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见闻

兴天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供图

花园式,地下建,“科普➕”,成都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记忆。

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服务55平方公里、26万人。

这个厂创下多个第一:

——成都市首个PPP模式水环境整治项目;

——成都市首个地埋式污水处理厂;

——四川最大规模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

如何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治污?记者走进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实地进行了探寻采访。

建啥样?——公园式

雏菊摇曳,垂柳依依,银杏叶落遍地,红砂岩石“端坐”草丛中。

三五个工人正清理草坪、养护植物。一旁,4个篮球场、8个乒乓球桌尽显市民休闲生活。

小桥流水之中,鹿溪智谷好一幅公园之景。

若不经人介绍,谁会想到,公园之下,便是成都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

再细看,排气塔掩映在树林之中,通风口则藏在石头里,再生水从喷泉涌出流进绿地草塘。

“避而远之”的污水处理厂如何与城市公园巧妙相融?

走进智慧运维中心,兴天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燕君通过平板电脑,点亮沙盘,右下角部分忽然上升,露出藏在地下的两层空间,呈现“一地三层多用途”的立体空间:

地面是开放式景观活水公园,绿地占70%,层次丰富、种群丰富;负一层是操作检修层,仪器仪表和控制设施都位于此;负二层为水工艺处理层,生化池、膜池、生物除臭等流程在此进行。

这一污水处理厂因此又名:天府新区第一下沉式再生水厂。

“项目投资8.5亿元,目前投用的是一期工程,日均处理污水5万吨,可生产1万吨再生水。按照规划,未来日均处理能达10万吨。”李燕君介绍,水厂24小时运转,并依托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智能运营,数据实时传送到环保部门接受监督。

变废为宝的城市污水,成为环境用水的最佳选择。

出水再生回用:

——每年为成都科学城提供高品质再生水约360万立方米,改善科学城的生态水环境;

——80%的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每年为鹿溪河提供生态补水约1400万方;

——部分接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用于路面冲洗、消防用水、行道树浇灌等。若把1万吨再生水换算成普通自来水,一年节约至少300多万元。

怎样建?——地下建

智慧运维中心大楼旁,记者随李燕君穿过地下通道,来到负一层。

灯光下6米宽的大通道,明亮通透。即使在全封闭空间,也闻不到丝毫臭味。

“地面地下都没异味。”李燕君说,大功率抽风机将臭气引入层顶的除臭风管,经过生物除臭和高效通风,除臭等级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大气。

通道两旁,各个处理车间对称分布。记者了解到,该污水处理厂最深的地方可达地下19米。占地37.5亩的地下空间,面积仅约为86亩地表公园的50%。

“根据传统污水处理厂的比例关系,同样规模的一座厂区至少占地300亩,加上污水厂周边100米距离的防护隔离带不允许建设任何建筑物,总占地要达到400亩,是现在这个水厂的4倍多。”李燕君算起细账。

“虽然相比传统污水厂,下沉式水厂从整体造价会增加大约30%至50%,但是释放的土地价值远远高于增加的成本。”李燕君说,按照天府新区当前土地拍卖价,节省300余亩土地可以创造近30亿元的价值。

腾出土地空间,提升生态效益,助推地价增值,下沉式水厂效益显见。

污水处理厂东北方向,鹿溪河东,兴隆湖畔,华西天府医院选址于此。

记者看到,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了500个车位。“可以解决医院等单位的停车问题。”李燕君说。

如何用?——科普“➕”

从开工建设到通水试运行,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工期仅10个月。

而同等规模的地面污水处理厂建设,工期约为18个月。

“秘密”何在?记者在智慧运维中心了解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建成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还将继续服务于该厂的运营,如果某根管道出现故障,工作人员可在平板电脑上直接察看到故障点的三维空间位置,从而快速精准地处置。

科谱“+”,在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很多。

“没有印象中的臭气和噪声,这让人惊讶。”水厂保安林忠清说,一地三层多用途给了市民一个亲近自然、娱乐休闲、科普学习的综合空间。

公园一角,水环境科普馆现代、时尚。采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屋顶海绵式雨水系统、光导集光等绿色技术,其本身就是一座绿色建筑。

馆内,以水资源、水污染和水再生为主线,分生命之源、城市之殇、水之新生、生生不息、节水护水五个环节,利用复合幻象、内投影、精准投影、镜面屏、雷达触控等科技手段,水环境治理及保护的重要性娓娓道来。

截止目前,科普馆已接待6000余人次参观。

近日,龙泉驿区青龙湖小学学生在参观时真切感悟:“污水变成清水,程序十分繁杂。合理用水、保护环境,太有必要。”

在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后期规划中,科普馆将转变为一座向公众开放的集科学试验、环保教育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

李燕君介绍,未来,“全地下式污水处理”“深度再生水处理技术”“海绵城市”等绿色水处理知识都不再遥远,全市大中小学生都能实地感受学习。(三峡日报成都特派记者 田小春 王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