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33名政协委员,9.3万余名志愿者,书写了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答卷。
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实践。
激发委员主体活力的秘诀在哪?
围绕中心,聚焦主责、搭建平台,让界别活动触角延伸至每一个市民,让委员志愿服务站掀起全民志愿服务热潮——
夷陵区政协引导委员亮身份、亮界别、亮特长,将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系统优势,转化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集智聚力、服务发展的强大合力。
委员工作室搭平台,界别联组设课堂
——力量聚了,履职的成效也就实了
年关将近,委员陈绪敏更忙了:走访市民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撰写政协提案,为来年即将召开的区两会做好履职准备。
10月11日,太平溪镇政协委员工作室在陈绪敏经营的三峡茶艺馆挂牌成立,地点就在三峡大坝脚下的许家冲村。这也是宜昌首个政协委员工作室。
挂靠“网红”旅游村,委员工作室能做什么?“对内联系群众解难题,对外展示宣传地区形象。”陈绪敏介绍,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经有22名区政协委员加入。
除了委员工作室,以界别为单元组织活动也是增强履职合力的方式之一,但部分界别人员少,力量不足,怎么办?
“按照职业相通、兴趣相近、区域相邻和便于组织等原则,设立界别活动联组。”区政协副主席赵华介绍,目前全区20个界别被整合为19个委员活动联组,制定出台工作细则和履职考核评价办法,为委员做什么、怎么做,指明了方向道路。
乐天溪政协活动组深入调研后提出的《关于整修赵沙路的建议》《关于三峡换乘中心外移的建议》提案,分别得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采用落实;
政法活动组发挥专业优势,组织法制公益讲座12场次,创新开展了法律扶贫模式和湖北首例环保公益诉讼等活动……
创新不止于此。以界别为单位,夷陵区政协深入开展委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保持与本界别群众的经常性联系,让委员真正成为本界别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群众在哪,界别活动就开展到哪。2019年,委员们共结对驻村132个、走访联系企业400余人次,结对帮扶贫困户312户,为基层和界别群众建言献计277条,解决实际问题190多个。
群众“点菜”委员“上菜”,志愿服务暖人心
——形式新了,履职的方式也就活了
2017年起,夷陵区政协充分发挥各界别委员学有专长、业有专攻的优势,创新委员服务平台和服务方式,与夷陵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相关志愿项目对接,组建委员智囊服务团,设立了委员志愿服务站。
28位区政协科教文卫体活动组委员是工作站的第一批志愿者。根据调研群众需求,他们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对接了包括生态小公民、红领巾课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合理用药宣传、家长学校等14个志愿服务项目,受益群众超过1.5万人次。
经济、医卫、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界别的233名政协委员陆续加入,让委员志愿活动由“单兵作战”转向了“集团冲锋”。
“孩子上次发烧喝剩的药,还能继续吃吗?剂量怎么把握?”面对市民咨询,夷陵医院药剂师、政协委员李艳立即联系市区政协委员以及相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站开展了三次合理用药的专题讲座,并把课堂延伸到学校和幼儿园,向家长普及了相关知识,赢得市民广泛赞誉。
实事无关大小,抓住民生痛点就好。通过群众“点菜”,委员“上菜”,政协委员志愿服务工作站依托全区政协委员和界别活动联组,共为全市人民提供志愿服务62场次,惠及群众1.5万名。
党员委员示范带头,全民参与热情高
——带动强了,实践的合力也就增了
“政协委员不仅要自己干,还要引导群众一起干。”夷陵区政协主席易仁和表示,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政协需要把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注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之中。
党员带头,群众加油。志愿工作中,充分发挥28名党员委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精神,引领带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凝心聚力,润物无声。侨联界别委员何劲豪手写《一个老归侨的爱国情怀》,入机关、进学校、走乡村、穿街道,为20多家单位3700多名干部群众作义务宣讲。
短短3年,由最开始科教文卫界别委员的临时活动阵地,到现在夷陵区妇联、共青团夷陵区委、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区侨联等组织纷纷入驻;从最初的首批28个政协委员志愿者,发展为今天覆盖全区各行各业的8支分队、94支支队、9万余名志愿者的庞大志愿队伍,夷陵区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已从当初的纤纤细苗,逐渐成长为参天巨木。
如今,夷陵区近百支志愿服务队,9.3万名注册志愿者,让“小手拉大手”、“城市带乡村”的志愿服务体系无缝衔接,民生服务的触角伸向最基层。“黄柏河畔”、“杏林花开”等一批文明实践特色品牌雨后春笋般涌现。夷陵区文明实践真正“实”了起来,群众文化也“活”了起来。(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莹 田小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