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纵横城峦间

从轨道交通看重庆如何做强城市动脉

重庆市跨座式轨道交通(即单轨)3号线,驰骋在唐家院子至狮子坪高架区间,像“过山车”。重庆轨道集团 供图

“四面青山里,两江碧水流,花环树绕中,鳞次见重楼。”

在重庆采访,乘坐山城的轨道交通,对这首诗有了突出感受。轨道列车时而跃出山峦,时而飞身跨江,时而穿过楼宇……欢若游龙,快意纵横,日均运送280万人次的同时,又自成景观。

20多年前,重庆曾被业内专家断言“建轨道交通几乎不可能”。十年精挑细酌,重庆从零起步,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再研发”的创新发展之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95%以上轨道设备国产化,成为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运营车辆最多、客运量最大的单轨交通系统。

从“不可能”到“全球行”,重庆轨道交通产业,为山城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破解了市民出行难题,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将国产单轨铺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城市。

山城铺坦途

上世纪九十年代,方言剧《山城棒棒军》以诙谐、幽默的表达,勾勒了山城特殊的地形,也暴露了市民出行的“痛点”。

难道就没有一种交通方式能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蹚水过河?

有,轨道交通。寻找了半个多世纪,重庆给出了答案。

但参加论证的专家并不认可。他们认为“重庆地形条件复杂异常,建任何一种轨道交通都很困难”。

重庆的热情并没被浇灭!终于,在德国、日本发现了跨座式单轨。

“这就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说起跨座式单轨,重庆轨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乐梅赞不绝口:爬坡能力强,轻松可达50%,比地铁高出20个百分点;转弯半径小,一般是100至150米,比地铁少出一半有余;造价低,只有地铁造价的三分之一;噪音小,远低于城区交通干线噪声的平均值……

2000年12月,从日本引进、中国首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重庆单轨2号线一期工程(较场口-大堰村)开工。

出师不利,刚开工就遇到了难题。2号线依山而建、沿江而溯,地形陡峭,施工设备都无立足之地,更不用说架轨道梁了。经过长时间研究,建设者们终于研发出了一种专用于无公路地带的架桥机和运梁车,把几十吨重的轨道梁吊上了十几米的高空。

单轨2号线李子坝站,因“列车穿楼”成为“网红”。

“站与楼是同时设计、修建的。托举轨道的柱子就埋在下层的房子里。”李子坝站设计团队负责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老师叶天义说。

为什么能够穿楼而过?起因是规划冲突,当时,开发商设计团队要在现处李子坝站的位置设计一座居民楼,接手后才发现,轨道交通2号线的设计线路也要从此地经过,并要设立站点。

按常规操作,要么轨道改线,要么开发商另选地址。但是,重庆大胆创新,不走寻常路,没做单选题,而是做了多选题,毅然选择轨道线、车站、居民楼三合一的方式。

2005年6月,重庆单轨2号线开通运营。截至今年11月,重庆已开通9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313公里,覆盖主城9区,通达各大商圈,接驳机场、火车站、公交枢纽等。其中,2号线、3号线为跨座式单轨系统,其它线路为地铁系统。

创新填沟堑

快捷、准点、方便,跨座式单轨交通拉直了山城的曲线。

但抛开现象看本质,重庆深知,在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前,沟堑不会消失。

“天天是‘国外专家说’‘国外专家认为’,我们的意见却从来不采纳。”回忆那段处处受制于人的日子,重庆轨道集团道岔车间主任张杰摇了摇头。

只有国产化才是唯一的出路!

重庆轨道集团联合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十多个单位,对车辆、轨道梁、道岔系统等核心技术展开国产化科研攻关,成功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随之而来的,是技术产业化。重庆建成了全国唯一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产业基地,并因地制宜,研制出爬坡能力强、小曲线通过能力好、运量大的As型车,成功运用于坡道多、转弯半径小的5号线、10号线。

目前,重庆不仅实现95%的轨道设备国产化,还通过自主创新,一次次刷新了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史:1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大跨度U型梁、6号线在国内首次使用TBM(隧道掘进机)施工……

善于梳理、总结,重庆还主导编制跨座式国家及行业标准7项、地方标准3项,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0余项,取得专利100余项,形成涵盖设计、施工及验收、运营维护等方面的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

不到20年,重庆已经从跨座式单轨交通“小白”,成长为世界首个跨座式单轨交通标准体系的创建者。

继续摸索前行,重庆形成了完整的跨座式单轨产业链条,成功涉足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

“只要客户有需求,我们就能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乐梅说,带着技术“走出去”,重庆已深度参与韩国、印尼、巴西等多国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联通“一盘棋”

位于重庆轨道交通大竹林基地内的大竹林OCC控制中心,是重庆地铁系统4、5、10号线及环线(已运营线路)的线网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在这里,轨道列车调度有了“大脑”,各条线路信息第一时间进行交换。通过列车运行自动监控系统(ATS),还能迅速掌握到哪些线路存在客流积压的情况。

“出现客流高峰时,总调度室能在最短时间内制定一个平稳客流的应对措施。”大竹林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闫红杰介绍,重庆轨道集团建立了一个信息化数据中心,把重庆轨道交通自2004年以来的单线客流量、客流走向、乘坐习惯、旅客建议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客流预测和分析,为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提供了支撑。

目前,这些数据也和出租车公司、公交公司实现了互联共享,比如轨道线路遇到突发情况,停运时间超过15分钟,指挥中心就会把信息报送给公交公司,通过地面交通把受困的乘客疏散出去。

“旅客出站后,可直接换乘轨道交通10号线前往重庆江北机场。”在重庆北站的出站口内,导视牌清晰地指引着乘客前往公交枢纽站、轨道交通站等地。

“目前,重庆458条公交线路实现了与轨道交通的接驳。”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梅永康介绍,全市还累计投入穿梭巴士1000辆,建成了极具山城特色的城市公交微循环网络,使“轨道站点—公交节点—居民小区”间形成了便捷联系。

“铁路、公交、轨道实现同站换乘、‘无缝’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综合交通枢纽的效率。”梅永康表示 ,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重庆将实现“2020年通车里程超过450公里,2022年实现运营和在建里程‘850+’”的目标,构建重庆全域“一张网、多模式、全覆盖”的轨道交通体系。

“单轨交通不只适合重庆,与重庆类似的山区城市、内陆地区的中等城市,也适合建设单轨交通系统。”重庆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沈晓阳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轨道交通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三峡日报重庆特派记者 杨婧 梁剑 李玉林)

●记者说  城市出行,快捷出快意

既能“上天入地”,又能“穿墙而过”,如此独特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全世界恐怕除了重庆也没谁了!

每日通勤的“专属座驾”,简单直白的“生活方式”,买房置业的“导向标记”,必须打卡的“网红景点”,95%以上的设备国产化,使轨道交通成为重庆“新名片”。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推广应用,重庆公共交通工具也更加“聪明”。坐完了“江上飞的”,不出站就可以换乘到“地下跑的”,“一站式换乘”在山城重庆得以实现。公交轨道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让重庆市民出行更便捷高效。

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重庆把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方向,围绕2022年实现运营和在建里程“850+”的目标,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形成便捷出行的轨道交通网络,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

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既能有效解决大城市病,也能助力绿色、智能城市建设,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宜昌和重庆的地形特征较为相似,宜昌城市的轨道交通梦也已植入广大市民的心田。期待相关项目的申报、对接合作抓紧推进,期待我们的城市出行也能留下快意。(三峡日报重庆采访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