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每万人拥有三名全科医生

“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是理想的分级诊疗格局。要建立这种格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有服务群众就医的能力和吸引群众就医的服务。武汉医改十年来,着力于群众所需、基层所盼,建立起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改革必须“强基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预防为主方针,都必须依靠“强基层”来落地。

武汉市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从财政保障、人事制度、服务价格、人才培养、医保政策等方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明了改革方向。

改革后,该市144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确定了公益事业单位类别,基层积极性充分调动,打破了以往基层医生吃大锅饭现象,医生坐诊、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都更有动力,百姓也更信赖基层医院。东西湖区将军路街卫生院2018年门急诊量达11.58万人次,同比增长15.3%;硚口区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急诊量达到48736人次,同比增长82.3%。

145家机构提档升级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场地局促,设备老旧,人才匮乏;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简陋,医疗设施缺乏,这是十年前武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写照。

2013年起,武汉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建设,在全市范围打造全国一流的国家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在市、区财政建设经费支持下,武汉完成了14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其业务用房、床位配备、诊疗设备以及信息化等硬件建设,均已达到国家示范标准。提档升级后,该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新增业务用房面积45.1万平方米,新增床位4483张,基本普及了彩超、心电图机、纤维镜、CR等诊疗设备。150个中心村卫生室、29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了规范化建设,20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了公共卫生科,271个贫困村实现村级医疗服务全覆盖。

在“硬件”升级时,“软件”也提档。武汉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以推进特色科室建设,全市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40个建成特色科室。如今,“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地区“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极大方便了百姓。

全科医生数率先达标

全科医生是基层卫生服务的基石,是医改破局的“金钥匙”。

武汉扩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规模,与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签订定向全科医师规培协议,培训期间除国家专项补助外,另由同级财政按每人每年3万元给予经费补助。对村卫生室和边远地区街道,武汉重点扩大定向培养和转岗培训。在定向培训、转岗培训、直接招录培训、住院规培四大组合拳下,2014年以来,培训全科医生达3870人。

武汉还大胆尝试了全国唯一的“中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试点项目”,借鉴国际成熟的全科医生培养理念、经验和模式。首批22名学员以高出全国平均线60分的优异成绩100%通过2018年全国执业医师考试。

到2019年年底,武汉全科医生注册人数将达到2770人,平均每万名居民拥有3.13名全科医生,提前一年实现2020年每万名居民拥有3名全科医生的阶段性目标。培养好、留得住、下得去的全科医学人才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优质服务留住患者

硬件上去了,人才队伍稳定了,要想吸引住老百姓,还要有好的服务。从2013年开始,武汉市启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坐堂行医”向“上门服务”转变。截至2019年底,武汉市组建1533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居民80余万人。

武汉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独立开设老年康复床位1535张,在190家日托社区建立了医疗服务点。

眼下,武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14大类,建立起涵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保障体系,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分别达到36.2万人和11.5万人,先后有148万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高。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陈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