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嘴,决定孩子的路

有远见的爸妈,从不对孩子说这3句话。

——秋葵妈

《增广贤文》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好的话语,能给人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天,也能倍感温暖。 反之,长期被不恰当的话语包围,便有可能毁掉一个人。 有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父母说的话,会对孩子的情商、智商、修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智慧的父母,既要懂得好话好说,坏话把握分寸说,也应该明白,有3句话,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对孩子说的。

第一句:“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曾看过一句话:

“孩子不听话不可怕,孩子闹腾也不可怕,只要你转身离开,并说不要他了,孩子就会立即听话。” 前段时间,一位三年级小男孩,因成绩不理想,妈妈接他回家时,一怒之下,将他丢在了路边。 结果孩子迷路了,幸好被巡查的交警遇到,联系到孩子的舅舅,才接回家。 网友们调侃,多谢老妈当年不丢之恩。 这件事,算是“喜剧”结局。但其实,很多有过被“丢”经历的孩子,都会在心理留下长久的阴影。 儿童心理学研究得出,童年被抛弃过的人,成年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知乎在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7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 但她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与父母的关系很冷淡,即便母亲时常主动示好,希望唤回母女情,也无济于事。 女孩说:“我很反感母亲的这种做法,让我很有压力,我渴望被她爱,又特别抗拒她靠近。很矛盾,觉得自己有病。” 女孩长大后,发现自己特别讨厌和别人亲近,渴望被爱,又害怕被抛弃。

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丢他两次就够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确会遇到很多令人头疼的地方,恨不能把孩子回炉再造。 有时会希望他们一夜之间便长大成人,懂事守礼。 可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耐心。

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信任的,只有父母,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爱。 所以,不要在孩子需要你时,将他推开,让他陷入无助和恐惧的漩涡。

第二句:“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中国新闻曾在网上,对“快去学习”、“你看别人家孩子”、“真没用”、“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这四句话发起过投票,让网友选出其中最讨厌的话。 参与投票的27.5万人中,有12万多人选择了“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原来,比起给孩子贴上“无用”的标签,一天到晚催促他们学习。

更刺痛孩子们内心的,是父母总拿自己,和别的孩子做比较。 不难理解,父母是希望用“打击”、对比的方式,激将孩子奋起直追,超过他人。 殊不知,负面打击很难激起人的斗志,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自卑、厌恶等情绪。 主持人撒贝宁曾在节目中,说过一件趣事: “小时候,妹妹学钢琴,妈妈总批评她。 人家对面张叔叔家的女儿,每天练琴三个小时,从不间断,你看看你,练个琴感觉比登天还难。 有一次我遇见张叔叔,跟他说我妈一直夸您闺女练琴好,张叔叔说,我们家闺女没学钢琴啊,我喜欢听钢琴,每次放的是CD啊。”

很多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家长们看到了好的一面,然后拿人家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短处。 人外人有,山外有山。“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存在。 小时候,有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长大了,别人家的孩子收入高、结婚快、生娃早等等,这样的比较和刺激,只会让孩子越比越怂。 即便起到了正面激励,孩子往往也只会参照他人去做自己,而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好的鼓励方法,往往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与昨天的自己做对比。

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是好的开端。

第三句:“我都是为你好” 《超级演说家》中有一段以《为你好》为题的演讲,演讲者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把女儿的社交状态,监视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将女儿的生活安排到妥妥贴贴时,女儿却颤抖地举起了她的左手,上面一道一道,满是割腕的伤痕。 女儿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母亲,一字一句的说:“从小到大你一次问过我的意见吗?你究竟是爱我,还是在爱你想像中的那个我?” 妈妈看到女儿手上的伤口也崩溃了,她满眼通红,歇斯底里的喊:“你这条命是我给的,我让你死的时候,你才可以死。” 很长一段时间,这位妈妈始终想不明白,为孩子她牺牲了自我,奉献了事业,放弃了一切,呕心沥血换回来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其实,答案就在妈妈的话里,孩子的命是她给的,所以,孩子的一切都,必须按照她要求去做,包括选择生死。

而“为你好”三个字,正好给她强大的“控制欲”,进行了最难以反驳的伪装。

真正懂得为子女好的父母,不光会说“为你好”,更会问孩子“你好不好”。 “为你好”的潜台词,就是在“情感勒索”,被勒索的一方,会时常感到挫败、恐惧、被忽略,最终选择放弃自我、服从对方要求的行为。 父母的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常常变成了孩子们的“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小欢喜》中,宋倩的“为你好”,把乔英子逼得抑郁,差点跳海。 《哪咤之魔童降世》中,龙王的“为你好”,差点让天赋异禀的敖丙毁掉。 《狗十三》中的李玩,逼她喝牛奶,是为她好;父亲把她送到爷爷奶奶家,是为她好;父亲打了她一耳光,也是为她好;甚至逼她吃“狗肉”,也是为她好。 一个才十几岁的孩子,活生生被“为你好”三个字,盖住了她生命中所有的光芒,唯一生存下去的动力,便是遵从父亲的要求活下去。 “为你好”三个字裹胁着太多的情感绑架,这样的“爱”,重到让人透不过气。

真正爱孩子,就做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 看过一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作为家长,不应该关注‘希望孩子怎么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而是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选择,让他们在一片广阔的天地里,走一条想走的路。”

“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为你好”,背后隐藏的,无外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有担心和焦虑,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要被焦虑控制,破坏了亲子关系,走进了教育的歧途。

要知道,一个人真正走向独立,往往是知道自己想要怎么样,渴望成为什么样的,并有勇气为之拼搏和奋斗。

在育儿路上,焦虑的父母会走在孩子前面,而聪明的父母则选择走在孩子的后面。

真正爱孩子,请做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 作者简介:妈小咪,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在文字里潜心修行,不愿为母则刚,只愿回首莞尔一笑。

-End-

来源:夜听微信公众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